為瞭便於研究,人們把星空分成若幹個區域,這些區域稱為星座。中國很早就把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史記·天官書》記載頗詳。三垣是北天極周圍的3個區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二十八宿是在黃道和白道附近的28個區域,即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西元前3000年左右,巴比倫人把較亮的星劃分成若幹“星座”。古希臘人主要以神話中的人物或動物為為星座命名。公元二世紀,希臘天文學傢已將北天星座的名稱大體上確定下來。南天的48個星座,一直到十七世紀環球航行成功,經航海者觀察之後才逐漸確定。1841年J.F.赫歇耳提出星座界線,以赤經線和赤緯線劃分。192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公佈88個星座方案,並規定以1875年的春分點和赤道為基準的赤經線和赤緯線,作為星座界線。全天分為88個星座,有的星座很大,有的很小。88個星座的拉丁名、符號、中名、面積和星數見下表。

星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