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線輪廓通常用來描述光譜線的能量隨波長的相對分佈。設IvFv表示譜線內頻率v處的輻射強度和輻射流(見輻射轉移理論),I捒、F捒表示同一頻率處連續光譜的對應量。rv=Fv/F捒或rv=Iv/I捒稱為剩餘強度。以Rv表示譜線內頻率v處的深度,它與剩餘強度rv之間的關系為Rv=1-rv。以rv為縱坐標,v為橫坐標作圖,所得的剩餘強度rv隨頻率變化的曲線就是譜線輪廓(如圖)。吸收線的譜線輪廓與連續光譜背景所包圍的面積,即圖中陰影部分是譜線內吸收的全部能量的一種量度,故稱總吸收。它表示恒星光譜裡吸收線的強弱,面積越大,吸收線就越強。也可以用一個面積相等的、高度為1的矩形表示總吸收。這時矩形的寬度在數值上等於總吸收,故總吸收又有等值寬度(用Wv表示)之稱。若圖中的橫坐標改用波長λ,則對應的剩餘強度和等值寬度用rλWλ表示。用有縫攝譜儀所得的譜線輪廓常為狹縫寬度和衍射現象所歪曲。假定譜線是無限窄的,觀測到的卻總是有一定寬度的譜線輪廓,這種輪廓稱為儀器輪廓。實際觀測到的譜線輪廓是儀器輪廓和真譜線輪廓的迭加。為瞭得到真譜線輪廓,必須在觀測到的譜線輪廓中扣去儀器輪廓的影響。影響譜線輪廓的因素有輻射阻尼、多普勒效應、壓力效應、恒星自轉、恒星大氣的膨脹和湍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