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壓使塵粒沿螺旋軌道緩慢落入太陽的一種效應。它起因於質點對輻射的吸收和發射。1903年坡印廷在討論物體在輻射場中的運動時最先指出這種效應的存在,1937年羅伯遜用相對論導出並改進此效應的理論,因而得名。相對於太陽靜止的小球體(半徑b,截面σ=πb2),受到光壓力為fE</cE為輻射流密度,c為光速)。當小球體繞太陽公轉(速度的徑向分量Vr、切向分量Vθ)時,受到光壓的相應分力為:

光壓徑向分力 fr與引力反向,為斥力;而切向分力 f θ與運動方向相反,使物體減速。光壓作用的一個結果是把微小塵粒(質量 m10 -14克)排斥出太陽系;另一結果是使比較大的顆粒( 10 -14m10 6克)沿螺旋軌道逐漸落向太陽。離太陽 r 天文單位處的塵粒,在時間 t=7.0× 10 6 r 2年後便會落到太陽上(式中 ρ為塵粒的密度)。例如,小行星區1毫米大小的塵粒在6,000萬年後都落到太陽上。 太陽風等離子流對塵粒也有類似效應。坡印廷- 羅伯遜效應在研究太陽系演化中有重要作用,也被用於解釋彗星現象和恒星的有關問題,但在大尺度星際雲或星系演化中,這種效應的影響可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