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地球靜止地居於宇宙中心,太陽、月球、行星和恒星都繞地球轉動的學說,又稱“地球中心說”、“地心說”或“地靜說”。這一學說最初為歐多克斯和亞裡斯多德等所宣導。後來,古希臘學者阿波隆尼提出本輪均輪偏心模型。約在西元140年,亞歷山大城的天文學傢托勒密在《天文學大成》中總結並發展瞭前人的學說,建立瞭宇宙地心體系。這一體系的要點是:①地球位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②每個行星都在一個稱為“本輪”的小圓形軌道上勻速轉動,本輪中心在稱為“均輪”的大圓軌道上繞地球勻速轉動,,但地球不是在均輪圓心,而是同圓心有一段距離。他用這兩種運動的復合來解釋行星視運動中的“順行”、“逆行”、“合”、“留”等現象。③水星和金星的本輪中心位於地球與太陽的連線上,本輪中心在均輪上一年轉一周;火星、木星、土星到它們各自的本輪中心的直線總是與地球-太陽連線平行,這三顆行星每年繞其本輪中心轉一周。④恒星都位於被稱為“恒星天”的固體殼層上。日、月、行星除上述運動外,還與“恒星天”一起,每天繞地球轉一周,於是各種天體每天都要東升西落一次。

  托勒密適當地選擇瞭各個均輪與本輪的半徑的比率、行星在本輪和均輪上的運動速度以及本輪平面與均輪平面的交角,使得按照這一體系推算的行星位置與觀測相合。在當時觀測精度不高的情況下,地心體系大致能解釋行星的視運動,並據此編出瞭行星的星歷表。可是,隨著觀測精度的提高,按照這一體系推算出的行星位置與觀測的偏差越來越大。他的後繼者不得不進行修補,在本輪上再添加小本輪,以求與觀測結果相合;盡管如此,還是經不起實踐檢驗,因為這一體系沒有反映行星運動的本質。在歐洲,教會利用托勒密的地心體系作為上帝創造世界的理論支柱,在教會的嚴密統治下,人們在一千多年中未能掙脫地心體系的桎梏。十六世紀中葉,哥白尼提出瞭日心體系,並為後來越來越多的觀測事實所證實,地心體系才逐漸被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