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光力強的天體攝譜儀,用於研究亮度和夜天光相近的星雲的分光特性,也可用來研究彗星、黃道光等。它由矩形光闌、棱鏡和強光力施密特照相機組成,相當於不用望遠鏡又沒有準直系統的有縫攝譜儀。因為有視面天體在成像焦面上的照度隻和望遠鏡的相對口徑的平方成正比,故可直接用棱鏡和強光力的、也就是相對口徑大的施密特照相機拍攝光譜。考慮到夜天光也會照在棱鏡上,並得到同樣程度的加強,在棱鏡前幾十米的地方設一矩形光闌(寬幾釐米到幾十釐米),使棱鏡在光闌處的張角小於星雲的張角。這樣樣,棱鏡能被星雲的光照滿,但星雲周圍的夜天光被光闌擋住,從而提高光譜的反襯。光闌愈遠拍攝的天區愈小。1938年,美國麥克唐納天文臺建造瞭一架星雲攝譜儀,利用自然地形安裝反光鏡,使光闌到棱鏡的距離延長至46米,觀測的天區為6′×6′。此後,相繼出現瞭一些類似的星雲攝譜儀。因為這類儀器比較笨重,目前多改用幹涉濾光器拍攝星雲的單色像來研究星雲的分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