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恒星周圍與恒星有演化聯繫、並顯著受恒星引力約束的物質。星周物質同星際物質的區別在於,後者存在於星際空間,其物理和動力學狀況是由星場多數恒星決定的。星周物質主要由氣體和塵埃粒子組成。雙星的兩子星間的氣流也叫作星周物質。有人從此引伸,把行星狀星雲也稱作星周物質。

  星周物質包圍著中心星,形成氣體雲、星周包層或氣殼。其分佈基本上呈球形,也有盤形或環形的結構。星周物質的存在,已有大量的觀測證據。在許多類型的恒星光譜中,已觀測到氣氣殼的譜線特征。膨脹著的星周氣體,造成某些原子譜線的多普勒紫移;星周塵埃粒子受到中心星的輻射加熱,吸收可見區輻射,再以紅外輻射發出,形成10微米和20微米波段的所謂“紅外輻射過剩”;星周物質中的OH、H2O和SiO分子通過受激發射,形成射電波段的微波輻射;有些星周氣雲中還有CN微波輻射。

  星周物質或來源於原始的星際雲,或起源於恒星演化過程中的物質拋射。在恒星形成早期階段,不會是所有的星際雲都收縮成恒星,由於動力學的不穩定性,必然會有大量的殘餘物質遺留在恒星周圍。在一些年輕的恒星周圍,已觀測到大量的星周物質。如金牛座T型變星、獵戶座 T型變星等被認為是主星序前收縮階段的年輕星(見赫羅圖),其周圍的氣殼物質,可能就是這種殘留物。另一方面,恒星在演化過程中,會不斷有質量拋射出來。如太陽就是以太陽風的方式,不斷拋出質量。而恒星離開主星序後,以星風方式造成的質量損失則更為可觀。如M型紅巨星、超巨星中質量損失率每年約為10-710-8太陽質量;又如O、B型超巨星,質量損失率每年可達10-510-6太陽質量。此外,有許多長周期變星如蒭藁型變星,都是OH分子受激輻射源,它們的質量損失率約為每年10-6太陽質量。還有像爆發變星、新星和超新星的爆發活動,以及雙星中的質量交流,都是星周物質的來源。因此,根據對星周物質的規模、物理狀況的觀測研究,可以更有效地探討恒星的星前物質的損失機理以及恒星的演化等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