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晉時期佛學傢。俗姓衛,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早年讀書,通達五經文義。12歲出傢(此據《高僧傳》等,《名僧傳抄》記為18歲出傢)。受具足戒後,外出參學。約於西元335年在石趙的鄴都(今河北省臨漳縣)遇當時知名僧人佛圖澄,深得賞識。道安在師事佛圖澄的十三、四年間,常代佛圖澄講經,從而在佛教理論方面打下瞭比較堅實的基礎。佛圖澄死後,道安為避石趙內亂之禍而到山西的獲譯(今臨汾縣),和竺法濟等人共同研討東漢安世高所譯小乘禪學著作,並作註解。不久又顛沛流離,,輾轉來到太行恒山建立寺塔,弘揚佛法,徒眾數百人。後又回鄴都,但因新建後燕王朝不甚信佛,加以戰亂不息,不得不率眾渡黃河南下。在這約15年的時間裡,道安深受北方佛教重視禪定的影響,主要是研習和宣傳禪學。

  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道安到河南。後應襄陽大名士司鑿齒約請,率眾南下,到新野時又分散徒眾赴揚州、四川建立道場,自己率弟子慧遠等400餘人到瞭襄陽。因襄陽環境比較安定,又有朝野的支持,道安在以後的15年中得以集中精力充分發揚佛教事業:①集中講習般若學。道安因受南方佛教重視義理的影響,重心從禪數轉而趨於性空,每年講兩次《放光般若經》,四方之士,競往聽講。②考校譯本,註釋經文。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五《道安法師傳》載,道安收集、整理和註釋《般若》、《道行》、《密跡》、《安般》諸經,“經義克明,自安始也”。③創制《眾經目錄》。道安廣泛搜尋流行的經典,加以整理編纂,辨別真偽,標列譯人、譯時,對佛教的傳播起瞭重要作用,在中國目錄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④制定僧規。對僧團講經說法、食住及平日宗教儀式作瞭規定,為各寺院所遵從。

  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堅派苻丕攻占襄陽,道安被延致,住長安五重寺。在以後7年中,道安領導數千人的大道場,主要組織和親自參加譯經,兼講經說法。他在《摩訶缽羅蜜經抄序》中總結翻譯中五失本、三不易的情況,為翻譯工作提供瞭寶貴經驗。

  道安的著作很多,大部分已佚。現存有各種經論序10大篇,絕大部分載於《出三藏記集》中,另有《人本欲生經註》1卷,收於各大藏內。

  道安的學說主要有兩方面:禪學和般若學。道安修習的禪學是小乘禪法。其特點是把宇宙和人生分析為若幹的“法數”,進行禪觀。道安認為禪修達到高深的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山(火)焦不能傷其慮”。而禪修的目的是達到忘我、無事而不適的安樂境界。

  佛學界對道安佛教思想的歸類有不同看法。曇濟《六傢古宗論》認為:道安的般若學是六傢七宗中的“本無宗”思想,主要觀點是“無在元化之先,空為眾形之始,故稱本無”。道安據此認為,在萬物“元化”稟形之前有“無”、“空”的本體存在,與三國魏玄學傢王弼的思想相類。但是,道安弟子僧睿在《大品經序》中則說:“亡師安和上鑿荒途以開轍,標玄指於性空,落(離)乖蹤而直達,殆不以謬文為閡也。亹亹之功,思過其半,邁之遠矣”。認為道安是性空宗,其思想大致符合鳩摩羅什譯出的《大品經》的般若思想。據此,道安則不在六傢七宗之列。由於史載不同,又引起後代學者評價道安般若學說的分歧。

  道安一生主要是組織翻譯和註釋佛教經典,宣法傳教和培養弟子,其高足弟子有慧遠、慧永、慧持、法遇、曇翼、道立,曇戒、道願、僧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