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傢。名傳賢,號天仇。原籍浙江吳興(今湖州市),生於四川廣漢。早年留學日本,參加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在上海經商,後又投奔孫中山。1924年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參加國民黨西山會議派的活動。自1927年起,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考試院院長等職。1949年2月在廣州自殺。

  戴季陶從右的方面改造孫中山學說,構造“民生哲學”,認為“仁愛”是社會進化和革命道德的“基礎”,是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基礎”。他在《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一文中說:“孫中山的思想完全是中國正統思想,就是繼承堯舜以至孔孟而中絕的仁義道德的思想”,是繼承瞭孔子的“民生哲學的理論”。他從與孫中山“互助論”相矛盾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生存競爭”論出發,認為人類生存的欲望“都有獨占性和排他性,同時也具有統一性和支配性”,還說:“獨占性是統一的基礎,排他性是支配的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以此為蔣介石破壞國共合作,排斥中國共產黨,實行國民黨一黨獨裁提供理論根據,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群眾的革命運動。

  戴季陶長期充當蔣介石的謀士,在國民黨內“首先揭起反共的大纛”,被稱為“反共先鋒”。他寫的《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三民主義之哲學的淵源》等文章,是其政治哲學的主要代表作。其著作、講演等收集最全的是1959年臺北出版的《戴季陶先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