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宋哲學傢。朱熹的弟子。字安卿,生於紹興二十八年(1158),卒於嘉定十六年(1223)。福建漳州龍溪北溪人,學者稱北溪先生。一生未做官,曾兩次到朱熹門下求教。第一次朱熹教以“上達”之理,第二次教以“下學”之功。學成下學上達的“一貫”之道,深受朱熹贊許。朱熹死後,避居南,從事講學。晚年授泉州安溪主簿,未上任而卒。著作有《北溪字義》,《北溪先生全集》。

  陳淳忠於朱學,並有發展。他認為天是理和氣的統一,說“上天之體以氣氣言,上天之載以理言”;天命並不是天所發出的命令,也不是專以理言,而是“大化流行”自然之理。他著重論證瞭理不離氣的思想,認為“理與氣本不可截斷作二物”,不同意理先氣後說。他把理氣比作火燭關系,認為離事物論理則理為“虛”。他還認為,道器不可分離,道是人事中之理,不是日用人事之外別有虛空之道。但又認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生不息,都是理在其中為“主宰”。

  陳淳發揮瞭朱熹的心性學說,也講心“有體有用”,以為心之體廣大虛明,全是天理;心之用神妙不測,與天地同流。並說:“心雖不過方寸大,然萬化皆從此出,正是源頭處”。

  陳淳不同意程頤的“行難知亦難”說,認為知行二者不能分那個難、那個易,他也不同意朱熹知先行後、分知行為二事的觀點,提出“知與行其實隻是一事,不是兩事”。二者“非截然判先後為二事”,認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過程。但他誇大瞭知行的統一性,忽視瞭二者的區別。認為知之親切處,行便在其中,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開瞭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