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又稱佛心宗。

  傳統佛教之禪學 禪宗創立前,隻有禪學。禪、全稱“禪那”,意為“靜慮”。“靜慮”的含義包括:靜其思慮;靜中思慮。前者屬“止”(“定”),後者屬“觀”(“慧”)。“禪”,通常音意兼用,稱“禪定”或“禪觀”。為佛教徒修習的基本功,認為它不僅能制伏煩惱,且能夠引發智慧。唐代宗密說:“三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離此無路。”禪定是求佛道道的門路,達到彼岸的橋梁。

  佛教傳入中國後,禪學獲得日益廣泛的流傳。從東漢至南北朝,先後譯出各種禪經約50種,禪學成為具有很大影響的流派。南北朝時期的北方,禪學尤為盛行。梁《高僧傳》列入《習禪》的21人,其中屬於南北朝的14人;《續高僧傳》列為“禪僧”的,《正傳》95人,《附見》38人,共133人,其中屬於南北朝的34人。南北朝時禪學可謂盛極一時。禪學的主要特點是,一則以經典教義為依據,如後被禪宗追認為“東土初祖”的菩提達摩,也提倡“藉教悟宗”;二是主張“漸修”,與後來主張“頓悟”的禪宗有區別。為瞭表示這種區別,禪宗學者把傳統的禪學稱為“如來禪”,而自稱“祖師禪”。

  禪宗的產生 傳說禪宗於南北朝時期為印度禪僧菩提達摩所創立。達摩被尊為初祖,下傳慧可(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後分成慧能南宗和神秀北宗兩派,時稱“南能”、“北秀”。神秀曾得弘忍器重,被命為上座,並令為“教授師”,後被武則天召見,親受禮拜。神秀重視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力主漸修成佛。據《壇經》記載,弘忍為考驗眾僧禪解的深淺,挑選繼承人,命各人作偈呈驗。神秀作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以為並不深刻,改作一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靜,何處有塵埃?”贏得弘忍的認可,受以衣缽,取代神秀而成為弘忍的繼承人。慧能死後其弟子神會在洛陽定南北宗是非大會上,論定達摩一宗的法統,強調正統法嗣不是神秀而是慧能,大力樹立南宗的頓悟法門,南宗遂成為禪宗正統,受到唐皇室的重視。此後神秀一系的門庭寂寞,慧能一系在士大夫和勞動群眾中發生瞭廣泛影響。

  慧能一派禪宗和禪學不同,標榜“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強調精神的領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提倡單刀直入的頓悟。這就和中國其他各個佛教宗派以及印度原來的佛教都有不同,是世界佛教史上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一次空前的大改革。

  禪宗的基本思想 《壇經》是由慧能弟子根據慧能的語錄和事跡整理而成,是中國僧人著述中唯一稱經的著作,是禪宗的代表作,包含瞭禪宗的基本思想。

  “心性生萬物”說 《壇經》說:“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於自性中,萬法皆見”;“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萬法”、“一切法”,指宇宙萬有。“自性”,即人人本具的“真如”、“法性”,亦即“真常”心性。宇宙萬有都是由“真常”的心性派生的,真常之心性是世界本原。此是典型的唯心主義觀點。

  “佛性”說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是以《大涅槃經》為代表的各種大乘佛經的共同思想。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繼承和發揮瞭這一思想。據《壇經》載,慧能初見弘忍時,弘忍問他是哪裡人?來作什麼?慧能答是嶺南人,來求作佛。弘忍謂你是嶺南人,不能作佛。慧能反駁說,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慧能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強調佛性人人共有,沒有差別。此是禪宗成佛理論的基本根據。

  “自悟”說 《壇經》說:“聞其頓教,不假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在自心中,不需修持,就能生起“正見”,是謂“頓悟”。又說:“三世諸佛,十二部經,雲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三世諸佛”和“十二部經”,都是人們心性中本來具有,隻要能夠“自悟”,即可成佛。慧能認為,“佛性”即是“自性”,“若識自性,一悟那至佛地”,而“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故“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資,即是佛”。這就是禪宗所謂的“見性成佛”。

  “頓悟”說 認為眾生可不必經歷累生累世的修煉,隻要能夠開悟,當下即可成佛。《壇經》說:“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據史載,慧能還曾現身說法,“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眾生與佛隻在於迷悟之間,迷即是眾生,悟即是佛。後來的禪宗由此進而推演出“即身成佛”,“即座成佛”之說。

  “無念”說 《壇經·定慧品》中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不是“百物不思”,可念除盡,而是在與外物接觸時,心不受外界任何影響,“於念而無念”,“不於境上生心”。“無住”謂於諸法上無所留滯;“無相”是說“外離一切相”,非謂不同一切事物接觸,而是從心中不存有任何關於事物的表象。慧能認為,能做到這些,雖處塵世卻能無染無雜,來去自由,毫無滯礙,當即成佛。

  禪宗的歷史演變 慧能以後,禪宗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發生瞭演變。慧能有弟子神會居洛陽荷澤寺,而神會之徒,遂成荷澤宗。又有弟子懷讓,世稱南嶽大師,讓有弟子道一,居洪州,宣揚懷讓之教旨,於是有洪州宗(亦名江西宗)。洪州宗至唐末又分為臨濟、溈仰兩宗。道一傳百丈懷海,懷海傳黃蘗希運,希運傳臨濟寺義玄,創臨濟宗。靈祐參百丈懷海,後居溈山,弟子慧寂居仰山,是為溈仰宗。慧能弟子有青原行思,其弟子石頭希遷,至唐宋之際,漸衍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曹洞宗由洞山良價所創,為其弟子曹山本寂發揚,故名。青原下六世有文偃居雲門光泰院,有雲門宗。青原下八世文益,謚法眼禪師,故其名稱法眼宗。晚唐、五代的禪宗,門庭各異,宗風不同。逐漸以“機鋒”、“棒喝”等方法取代瞭慧能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入宋之後,儒士、文僧向禪者多,不僅《語錄》日繁,而且大型的《燈錄》也相繼出現。禪宗由“不立文字”變成瞭“不離文字”。同時,還出現瞭“拈古”、“頌古”,即以拈、頌古代的各種公案,加以講說,闡發禪理。北宋克勤(1063~1135)創作《評唱》,致使禪宗由“直指人心”演變為“繞路說禪”。南宋宗杲(1089~1163)大力提倡“看話禪”,影響久遠。元、明、清三代,禪宗漸趨衰落,此時變“參”禪為“念”禪,變“參”話頭為,“念”話頭,終於由禪入凈,而和凈土宗相合流。

  禪宗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慧能禪宗是徹底中國化的佛教,它創立的最方便、最簡易的快速成佛法門,打擊瞭傳統的佛教教義,推翻瞭佛祖釋迦牟尼的絕對權威,破壞瞭佛教出傢僧侶平日生活的固有本色。禪宗是佛教中流傳最久遠、影響最大的宗派,它使中國佛教發展到頂峰。禪宗在歷史上發生瞭特殊的復雜的作用。它曾啟迪後來的某些進步政治傢和思想傢,推動他們懷疑傳統,反對權威,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同時又把更多的俗人變成僧侶,並以此從根本上維護瞭封建統治。

  禪宗在中國哲學史上發生瞭深遠的影響。唐代李翱的《復性書》,可謂禪影響儒的產物。宋、元、明時代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理學唯心主義代表人物,雖然都反對佛教,但是他們的思想都受佛教包括禪宗的影響。朱熹的“一旦豁然貫通”的工夫脫胎於禪宗的頓悟說。王守仁宣揚的“心外無物”是禪宗“心性生萬物”思想的翻版。禪宗思想還是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譚嗣同建立“仁學”體系的思想淵源之一,對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傢章太炎也產生過影響。

  禪宗流傳於日本和朝鮮等地,影響很大。日僧榮西於南宋時兩度來華,從禪宗臨濟宗黃龍派虛庵懷敞受法,回國後大興禪學,在建仁寺開山,成為日本臨濟宗的新宗派。榮西的再傳弟子道元來華,從禪宗洞山第十三代弟子長翁如凈學法,回國後在永平寺開山,成為日本的曹洞一宗。新羅道義禪師來唐前後共37年,從馬祖門下西堂知藏和百丈懷海受法,回國後廣為傳佈,流傳不絕。在現代,禪宗對歐、美等地也發生瞭一定影響,如美國曾出現“基督教禪”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