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843年間基督教會關於供奉聖像和聖徒遺物問題之爭。亦稱反對拜像之爭,詞源出於希臘文eikono-klastes,意為圖像破壞者。初期基督教會曾禁止陳列和崇拜各種畫像。敬拜聖徒遺物之風,3世紀開始流行於東西兩派教會,4世紀後已十分盛行。凡殉教聖徒的遺體和畫像,相傳與基督或使徒有關的遺跡、遺物等,被認為具有神性而受到尊敬與膜拜。古希臘教父伊皮凡尼烏曾對圖像崇拜提出異議。東部教會關於圖像崇拜之爭是由保羅派發難的。保羅派為5世紀流傳於亞美尼亞和小亞細亞的異異端教派,7世紀盛行於西亞地區。他們反對外表的聖禮,尤其反對敬拜十字架、聖像、聖徒遺物等。猶太人和穆斯林也攻擊基督教徒供奉偶像。8世紀東部教會最激烈的教義爭論即反對拜像之爭。拜占廷帝國皇帝利奧三世出於政治需要,支持反對聖像崇拜者。以聖經和古教父都禁止崇拜圖像為由,於726年發起一場潔凈教會、祛除迷信的運動,下令從教堂和公共場所拆除所有聖像,凡堅持聖像崇拜者,均以異端論罪。教皇格列高利二世反駁說,向圖像行禮不是崇拜而是致敬。格列高利三世重申前任的主張,並將移動或毀壞聖像的人革除教籍。東部教會著名神學傢大馬士革的約翰曾著文為聖像崇拜辯護。皇帝君士坦丁五世和利奧四世繼續利奧三世的政策。753年召開海爾裡亞會議,指控圖像崇拜就是拜偶像,決議廢除一切形式的圖像,並用武力對付擁護聖像派。太後愛利尼攝政後,於787年召開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決定廢除海爾裡亞會議決議,譴責聖像破壞運動;又從古教父著作中找出論據,為恢復聖像崇拜辯護。會議規定:“任何主教,如在祝聖殿堂時不用聖物,當即撤職,因他違背瞭教會傳統。”815年,利奧五世召開君士坦丁堡會議,恢復753年的禁令。戴奧菲羅繼續這一政策,但其遺孀狄奧多拉於843年當政後,重申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決議,恢復聖像崇拜,允許流亡的擁護聖像派回國,是為拜占廷聖像破壞運動的結束。至今東正教各派教會都重視敬拜聖像。

  長達百餘年的反對聖像崇拜之爭,引起教會對拜像和聖禮在神學意義上的關註,突出教會傳統的重要性,在西方則加強瞭教皇的權勢,同時也是東西教會大分裂的導因之一。

拜占廷式聖像

  聖像破壞運動在歐洲歷史中曾多次出現。794年查理曼大帝以保證教會的純正信仰為名,推翻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決議,禁止供奉聖像,圖像隻許作裝飾之用。路德維希一世時,這一運動達到高潮。宗教改革時期,新教各派都把廢除聖像和聖物崇拜作為改革的內容之一。1566年,尼德蘭的加爾文派教徒發起反抗西班牙統治者的鬥爭,起義群眾沖進天主教堂和寺院,搗毀聖像,因而也有聖像破壞運動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