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主要經典。即《老子》,或稱《老子五千文》。唐代尊為《道德真經》。原為先秦道傢著作。據《史記》記載,作者為春秋時期周守藏室之史老子。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種《老子》帛書寫本,則皆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文字亦略有差異。

  《老子》是道傢關於宇宙觀、社會政治思想、人生處世和修養原則的哲理著作。它提出以“道”為天地萬物的本原或法則則的思想。從戰國末年韓非起,歷代註傢不絕。文人學者探索玄理,帝王官吏從中尋求“人君南面之術”。唐玄宗親自作註,列為諸經之首,頒行天下。對《老子》作宗教性的理解並加闡發,始於河上公《老子章句》。他把《老子》中的“生而不有”引申為“元氣生萬物”,提出“懷道抱一守五神”的修養方法,認為“人能抱一,使不離於身,則長存”,“人能養神則不死”。從而宣稱“用道治國,則國富民昌,治身則壽命延長”。把老子思想作為治國修身、修煉成仙的理論依據。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即上承《老子》兼有河上公《老子章句》思想,並糅合陰陽五行和巫覡雜語,構成龐大的道教理論體系。

帛書《道德經》(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

  東漢時,《道德經》已成為道教經典。傳張陵作《老君道德經想爾訓》,對《道德經》作通俗的解說,以教誨弟子。他把“道”、“一”、“虛無”、“自然”、“無名”視為同一,並將其神化為“太上老君”,把“道”說成是有喜怒好惡,能發號施令的最高主宰。《傳授經戒儀註訣》還規定《老君道德經》、《老君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老君道德經想爾訓》為必讀經典。

  據唐代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載,唐及唐以前道士以道教觀點解釋《道德經》的甚多。他列舉以往詮疏箋註《道德經》的60傢,多半為漢魏兩晉至隋唐時期的道士。並分別比較考察,概括各傢意向、宗旨的特點。指出“道德尊經包含眾義,指歸意趣,隨有君宗。河上公、嚴君平皆明理國之道;松靈仙人、魏代孫登、梁朝陶隱居、南齊顧歡,皆明理身之道;苻堅時羅什、後趙圖澄、梁武帝、梁道士竇略皆明事理因果之道;梁朝道士孟智周、臧玄靜,陳朝道士諸糅,隋朝道士劉進喜,唐朝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黃玄賾、李榮、車玄弼、張惠超、黎元興皆明重玄之道;何晏、鐘會、杜元凱、王輔嗣、張嗣、羊祐(祜)、盧氏(盧裕)、劉仁會皆明虛極無為理傢理國之道。此明註解之人意不同也。又諸傢稟學立宗不同:嚴君平以虛玄為宗;顧歡以無為為宗;孟智周、臧玄靜以道德為宗;梁武帝以非有非無為宗;孫登以重玄為宗。宗旨之中,孫氏為妙矣”。這種分析,大致反映瞭各傢註本的不同點。他所稱許的“重玄為宗”,即孫登用“玄之又玄”的觀點解釋《道德經》的“重玄之道”。其後為道教學者陸續闡發,成為道教註解《道德經》的重要流派。杜光庭解“玄之又玄”雲:“夫攝跡忘名,已得其妙,於妙恐滯,故復忘之。是本跡俱忘,又忘此忘,吻合乎道。有欲既遣,無欲亦忘,不滯有無,不執中道,是契‘都忘’之者爾。”杜光庭既贊美“不滯空有”的“重玄”之說,又指出“此經以自然為體,道德為用。修之者,於國則無為無事,自致太平;於身則抱一守中,自登道果。得之者,排空駕景,久視長生。”體現瞭唐代道士對《道德真經》的較有代表性的認識。

  宋明時期註《道德經》者亦眾。自稱“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禦解《道德真經》,稱為“政和禦註”。道士彭耜作《道德真經集註》列有宋代註者20傢。明清以來,續有註本問世。古今總共近200種。現存於世者約90種,其中50餘種收入《正統道藏》。《道德經》及其諸傢註說,對道教思想的發展,以及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都具有一定意義。(見彩圖)

《道德經》石刻 趙孟糷書 北京白雲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