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教義的核心。《魏書·釋老志》稱“道傢之原,出於老子”。道教奉老子為神明,稱“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等,尊其書為《道德經》、《道德真經》等,並且沿用《老子》中關於道的概念。

  《老子》關於道的論述甚多。道教因襲其“先天地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不可感知,不可認識,但又“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等論點,認為道乃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原,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成”。東漢時,黃老學與神仙傢學相結合,老子和“道”被合而為一。《老子聖母碑》謂:“老子者,道也。”《老子想爾註》進一步把“道”的化身的老子衍化為神明,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其後的《混元皇帝聖記》又說,“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同時,道教又將《老子》中“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衍化為長生不死之道,認為通過一定的修煉而可得“道”。《太平經》雲:“道乃萬物之師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得“道”之人可以返本還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永恒不變。唐代道士司馬承禎說:“夫道者,神異之物,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隨迎莫測。”人們隻要得道,就可以“形體得之永固”,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消魔經》說“真道之業,不衰不病,不死長生”,希望能通過修煉而取得和“道”合而為一,永存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