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系統方法研究組織管理的一種學說。該理論認為,組織是一個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部分構成的系統,系統與其所處的環境有相互影響、相互轉換的關係。

  20世紀30年代美國學者C.I.巴納德首先用封閉系統的觀點分析組織活動,旨在理解組織在各部分的互相作用中如何維持平衡。L.von貝塔蘭菲在40年代創立瞭一般系統理論,其開放系統理論增加瞭人們對一切問題的理解。將開放系統理論引入社會科學的第一人則是T.帕森斯,他認為社社會是一個開放系統,所有的社會系統都要解決4個問題:適應環境、達成目標、整合子系統成為更大系統、維持價值結構。這樣,組織的平衡不僅僅取決於自身構成部分的互相作用,還取決於組織與組織所處的環境的互相作用。60年代後出現的社會系統管理、環境系統管理等理論深受一般系統理論的影響。

  系統管理理論認為,社會結構通常包括5個基本因素:個人、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三者之間的轉換過程、進行活動的物質環境。組織作為一個系統,其特征為:①整體性,組織是一個由目標價值、技術、社會心理、結構和管理等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而整體不是個體的簡單相加。②層次結構性,整體作用大於各部分作用的簡單和,其關鍵在於組織的層次結構要合理。③相關性,組織內部各部分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互相依賴、互相作用,作用的結果將影響組織的整體作用。④環境適應性,組織也同社會環境互相作用,組織隻有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才能生存。⑤目的性,組織活動都追求一定的目標,因而組織並非消極地對社會環境作出反應,它也起著變革現狀的作用。

  系統管理理論認為,組織活動是一個輸入—轉換—輸出的過程。此過程表現在開放系統以勞力和物質形式,向外部環境不斷尋求和輸入資源,組織通過內部系統程序,將這些輸入轉換成為產品或服務,並將產品或服務輸出至外部環境。這些輸出通常成瞭另一些組織的輸入。該過程的管理,通常經歷以下幾個階段:①系統決定,即創造一個新系統或使一個現存的系統定型。②系統設計,即協調組織系統各要素,使系統和環境之間相互適應。③運行與控制,即系統正式運行前,對系統的輸入加以合理配置,並通過反饋對運行過程加以控制。④檢查與評價,即評價系統的有效性和效率。有效性是組織系統完成目標的程度,效率是系統的輸入和輸出之比。研究系統管理理論,可以全面理解組織的行為,有的放矢地對組織加以控制和管理,可以理解組織內部的活動過程,組織與環境之間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互換,以及理解環境中相關部分的活動過程及其對組織的影響。

  系統管理提供瞭一種分析和研究組織及其管理的新思想。早期的行政學者比較重視組織內部的正式結構和技術,而忽視組織和社會環境的關系。行為主義的觀點則局限於社會-心理關系,忽略瞭組織結構和技術的因素。系統管理理論力圖避免兩者的不足,它從聯系、變化和發展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組織及其管理,使人們從整體與部分關系的角度去理解組織及其活動。但是,有些系統分析理論往往將組織與作為開放系統的有機體作簡單的類比,忽略瞭由人組成的系統能夠創造性地變革它與環境的關系,並能動地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