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各國人民群眾為爭取和平而開展的活動。特指20世紀70~80年代以反對超級大國核軍備競賽為中心的和平運動。

  西歐最早的和平組織於19世紀建立。1816年在倫敦建立瞭“和平協會”,1830年在日內瓦成立歐洲和平協會。1848年在佈魯塞爾召開瞭第一次世界和平主義代表大會。法國作傢V.雨果在巴黎“和平之友大會”上發出反對戰爭、爭取世界和平的號召。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西歐曾出現過有組織的和平運動,但大都受基督教與和平主義思想影影響。20世紀30年代,歐洲一些進步的科學文化界知名人士如高爾基、H.巴比塞、羅曼·羅蘭等曾組織國際反戰委員會,參加反法西斯和保衛世界和平的鬥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各國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飽嘗兩次世界大戰之苦的西歐人民非常珍視過和平安逸的生活,怕戰、厭戰情緒十分強烈,加之和平主義的傳統影響,在西歐各國成立瞭許多和平組織。世界和平大會和世界和平理事會多次在西歐各國首都召開。50年代西歐人民開展瞭反對聯邦德國重建軍隊、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要求禁止原子彈、氫彈的群眾運動。60年代掀起瞭以反對美國侵越戰爭為中心的反戰和平運動。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隨著東西方關系進入緩和時期,西歐和平運動一度消沉。

  70年代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加劇,核軍備競賽不斷升級,蘇聯在歐洲部署瞭新型導彈,1979年12月美國和北約作出“雙重決議”,即與蘇聯進行限制戰略核武器談判,如不能達成協議即從1983年底開始在西歐部署新型美制導彈。這一決定引發瞭西歐和平運動的新浪潮。1980年11月,聯邦德國的德意志和平聯盟發起簽名運動,呼籲反對北約在西歐部署新型美制導彈,有150萬人簽名。在西歐國傢的大城市如波恩、倫敦、巴黎、羅馬、佈魯塞爾等相繼舉行瞭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參加人數達200萬。1981年6月,北歐地區婦女爭取和平組織發起“和平進軍 -81”行動。來自10多個國傢的5000名參加者從哥本哈根出發,步行經過聯邦德國、荷蘭、比利時到達巴黎,行程1200公裡,沿途舉行瞭多次集會,提出瞭“自波蘭到葡萄牙的無核歐洲”口號。同年10月10日聯邦德國和平組織發起瞭戰後規模最大的示威遊行,有近780個全國性組織約30萬人參加。西歐一些大城市相繼爆發瞭要求核裁軍的大遊行,參加者達500萬人。1983年10月22日,數以千計的組織、約200多萬人參加瞭“全歐反核運動日”的示威遊行。在此前後,西歐國傢有400萬人參加瞭各種反核示威運動。

  80年代西歐和平運動的特點是:①運動主要針對超級大國的核軍備競賽,反對美、蘇在歐洲部署核武器;②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參加運動的社會階層廣泛,成分復雜,有青年學生、工人、農民、中產階級,甚至一些軍人、北約前將領也參加瞭遊行;共產黨、社會黨、綠黨、工會、婦女組織、教會及和平主義群眾組織等在運動中起著重要作用;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幾次和平運動在英國、法國及北歐一些國傢比較活躍,80年代則以聯邦德國最突出。聯邦德國的和平運動對西歐各國具有重大影響,使這一運動席卷瞭整個西歐。

  西歐和平運動雖然成分復雜、觀點各異,但它順應世界和平的潮流,對西歐各國政府形成瞭一定的壓力,影響著政府的對外政策;對超級大國則形成強大的國際輿論壓力,促使蘇、美停止軍備競賽,進行裁軍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