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西蒙

  美國行政學傢、管理學傢、經濟學傢。生於1916年6月15日。1936年獲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學士,194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2~1949年在伊利諾伊理工學院講授政治學,1946~1961年在賓夕法尼亞州卡內基-梅隆大大學講授管理學和心理學,1966年後講授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因決策過程研究方面的成就獲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西蒙熱心於中美文化交流,80年代曾任北京大學和天津大學的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有《行政箴言》(1946)、《行政行為》(1947)、《公共行政》(1950)、《人的模式──社會與理性》(1958)、《管理決策新科學》(1960)、《人和管理的自動化狀態》(1965)、《人類解決問題的方法》(1972,與紐合爾合著)。

  西蒙於1938年開創性地測量瞭美國政府計劃項目的效果,從而開始瞭對行政管理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率先將行為科學運用於行政學的研究,否定瞭以設計、組織、用人、指揮、協調、報告、預算等為基本內容的傳統理論,號召公務人員註重行為問題(如參與決策)。他指出人的理性具有局限性,認為20世紀30年代的行政原則並不科學,創造這些原則的結構主義者主張人是理性的,可以完全理性地組織起來加以管理,因而這一理論前提是錯誤的。西蒙認為行政管理歸根結柢是決策,組織首先是決策的網絡。要瞭解組織,必須先瞭解決策中涉及的各種因素。他在《管理決策新科學》中認為,決策包括四個主要階段:制定決策的依據;謀求可能的行動方案;在諸行動方案中進行決擇;對作出的抉擇進行評價。他認為各級管理人員所面臨的問題性質各異,但作出正確的決策是管理的核心,也是管理人員的主要任務。他進一步指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決策過程的前三個階段與人類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密切相關,管理者是在有限理性中決策,即管理者在存在著無法控制的未知數和變化著的內外環境中決策。盡管管理系統要不斷地適應變化,但由於管理者智能的局限,不可能收集到和分析處理決策中所需的大量信息,行政機構隻能接受不圓滿的決策,而不能追求最佳決策。50年代中期以後,西蒙主要致力於人工智能解決問題的研究,認為管理者能憑借計算機來組織收集和處理大量的數據和信息,作出理性決策,並因此逐漸改變瞭原來的觀點,認為有可能實現以理性為基礎的科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