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一種治國理論。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隻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是道傢基本的政治主張。

  無為,即“不為物先,不為物後”,順乎自然以為治。無為是實現無不為、無不治的前提和條件,“以無事取天下”。《漢書·藝文志》說:道傢的無為政治主張是“君人南面之術”,道出瞭無為政治的基本精神。

  先秦道傢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主要包括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等內容。莊子更主張君主應該無欲、無為、淵靜,“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

  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有很大的影響。漢初的黃老之學吸取瞭先秦道傢無為而治的思想,適應秦末政治動亂之後,民心思定的形勢,強調清靜無為,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對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采取不幹涉主義或少幹涉主義,借以安定民心,發展社會生產。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思想在當時起瞭積極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統治者都曾利用無為而治的思想協調處理當時的社會矛盾,並有所收效。魏晉玄學傢則通過宣傳無為而治,引導人們消極、遁世、清淡、無所作為,對社會產生瞭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