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

  中國唐初政治傢和思想傢。字玄成,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陽西)人。後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縣)。早年就學於隋朝大儒王通,屬意於王霸之略和縱橫之說。在隋末戰亂中,曾參加農民起義,後歸唐。武德四年(621)為太子李建成所用。唐太宗李李世民即位後,被拜為諫議大夫,直言進諫,受到賞識和重用。後遷為秘書監、侍中、太子太師,並被進階為左光祿大夫、封為鄭國公。貞觀十七年(643)病卒於任。死後贈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其思想和事跡散見於《貞觀政要》、《魏鄭公諫錄》等書中。

  主要政治思想 魏徵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圍繞李唐王朝的長治久安問題展開的。其要點有:①與民休息,勵精圖治。他強調以歷史為鑒,經常以隋二世而亡為例,認為崇尚浮華,淫樂無度,橫征暴斂,好大喜功,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視仁兆為草芥,顧群臣如寇仇,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他認為主政的關鍵是息末敦本,與民休息,勵精圖治。“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弊,恒由此起”(《貞觀政要·君道》)。由亂及治必須息幹戈土木,罷不急之務,省靡麗之作,節己順民,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否則就無以為治。他提出瞭“偃革興文,佈德施惠,中國既安,遠人自服”(《貞觀政要·誠信》)的施政方針。②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他認為當今之要務,應思隋亡以為鑒,若能思其所以危,則安;思其所以亂,則治;思其所以亡,則存。在大亂之後,在成功面前,應兢兢業業,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善始慎終。他說:“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貞觀政要·君道》)這著名的“十思”思相和後來提出的“十漸”(即批評李世民“漸不克終”的十個問題及提出的改進辦法)主張,意在告誡李世民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務實求治,以實現李唐王朝的長治久安。③“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他認為有道明君必須“兼聽”,不能“偏信”。兼聽就是要虛己外求,傾聽各種意見,集思廣益,擇善而從。要兼聽就不能怕批評,不能怕意見尖銳,更不能把激切的意見和誹謗混為一談。偏信就是剛愎自用。偏聽偏信是君主昏庸無能的表現。“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這一名言,包含著深刻哲理。

  影響 魏徵的長治久安思想,與民休息、居安思危、兼聽廣納的主張,對於康初的穩定和發展,對於繁榮昌盛的貞觀之治的形成,起瞭重要的作用。這些主張也為後人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