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宣導者,新教路德宗創始人。

  早年生活 出生於德意志埃斯勒本一虔誠天主教徒傢庭。父親原是貧窮自由農民,後又從礦工發展展為小煉鐵廠廠主,路德的童年在貧困中度過,傢境好轉後即受到正規教育。曾在曼斯菲爾德、馬格德堡、埃森納赫等地學習。1501年入萊比錫大學,次年獲文學士學位,1505年獲碩士學位。曾致力研究經院哲學。1505年5月路德按照父親的意願入埃爾福特大學法學院,準備做律師。同年7月突然改進埃爾福特奧斯定會的隱修院當瞭隱修士。其原因後人眾說紛紜,路德自己解釋為:“對自己失去信心”。這可能是指他所經歷的一次雷雨襲擊(相傳他被雷擊倒),使他發誓入修院,以尋求上帝寬恕的門徑。他在修院中篤誠履行各項虔修神功。1507年領受神父職。1508年轉入維登堡大學,次年獲聖經學士學位。1510年11月至次年3月,他曾隨一奧斯定會修士因公走訪羅馬。1512年獲神學博士學位後,在維登堡大學開設聖經學常設講座,兼管教會工作。

  教會改革思想的萌芽 當時封建制度下的西歐,社會危機和教會危機激化。一些民族王侯和市民階層對現狀不滿,下層人民苦難更為深重;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威信明顯下降,教會內部的改革派已多次發難。路德在大學時期已對當時的世事和教會景況感到苦悶。他在修院虔修和鉆研神學、哲學理論時,悉心探討釋除苦悶的真諦,但自覺毫無收獲。當他為解除自己“心靈之痛苦”尋找“蒙神赦罪而得救贖”之路時,認識到傳統教會要求人們履行的禮儀和神功,並無助於人們解除這種深沉的內心苦悶,經院神學亦隻能引領人的心靈走入死胡同。他對中世紀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人物如維廉·奧康、J.胡斯等雖有所向往,並受到人文主義者如D.伊拉斯謨等的影響,但尚無意反對傳統教會和教皇體制。後人多認為,在這段時期內,他已形成因信稱義命題的基本內涵。這一命題的主旨為:靈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稱為義,不在於本人自己善行所積下的功德,而在於上帝的恩典和人對上帝的篤誠信仰。當時教會宣稱,人們為資助教會而購買贖罪券便能獲得赦罪。路德的因信稱義命題,正是針對這種說法的神學依據加以抨擊。

  引發宗教改革運動 正當路德熱心宣傳他的新見解時,教皇利奧十世以修繕羅馬聖彼得大堂為名,派教廷大員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贖罪券聚斂資財。不少諸侯及市民階層對此甚為不滿。一向贊助路德的薩克森選侯弗裡德裡希不許在薩克森選侯區兜售贖罪券,但在薩克森公國並未被禁止,而事實上兜售活動已深入維登堡附近。對此,路德幾經猶豫,終於在1517年10月31日(一說11月1日)以學術爭論的方式在維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門上張貼出瞭“歡迎辯論”的《九十五條論綱》。論綱以神學論辯的筆調寫成,語氣甚和緩;僅指責某些教會弊端而無意攻擊教會本身,在第71條中還明確肯定教皇的赦罪權。論綱認為:告解聖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認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無內心的懺悔便毫無用處;靠積累功德贖罪也無益,隻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於赦罪;教會的“功庫”隻在於上帝通過取得基督施行救贖恩典的福音。其因信稱義主張在論綱中並未提出。然而,論綱已使贖罪券在德意志各地銷路大減,有些地方已無人購買。路德此舉得到各階層支持,同時也觸怒瞭教廷。教廷不顧路德的低調和善意的姿態,於1518年8 月命其到羅馬受審。由於選侯弗裡德裡希和其他德意志諸侯的同情和幹預,此舉未能奏效。次年7月,親羅馬的神學傢約翰·艾克迫使路德在保守勢力較強的萊比錫展開辯論。辯論中,路德在艾克的狡黠追問下,終於明確斷言聖經權威至上,否認教皇權威,並贊同康斯坦茨公會議所譴責的胡斯的一些觀點,這就否定瞭公會議的無誤性。辯論後,艾克宣稱他已從路德的言論中取得瞭譴責路德為異端的依據。次年,路德連續發表《關於教會特權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信》、《論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和《論基督徒的自由》等文章,公開提出教皇無權幹預世俗政權。宣稱教會如果不能自己進行改革,國傢政權應予挽救,並將羅馬教會稱為“打著神聖教會與聖彼得的旗幟的、人間最大的巨賊和強盜”。他還明確指出:教皇不是聖經的最後解釋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與上帝相通而成為祭司,無需神父作中介。

  利奧十世於1520年10月派艾克前往德意志正式宣佈開除路德教籍的通諭。路德在諸侯和市民的支持下決定公開對抗,寫瞭《反對敵基督者的通諭》一文,並於12月10日當眾燒毀教皇通諭及一些教律。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為瞭在政治上與法國抗衡,希望得到教皇的支持,反對路德的改革。因而在1521年帝國會議上,決定執行教皇通諭,給路德判罪。但由於與會諸侯的反對和路德本人在被審訊時的強硬態度,會議最終決定先放路德離去,然後判罪並下逮捕令。路德在歸途中,薩克森選侯以攔劫綁架方式把他送進瓦特堡加以保護。路德在瓦特堡隱居期間,致力於聖經的德語翻譯。這時,路德的擁護者已經行動起來,宗教改革運動如燎原之火,迅猛發展。

  激流中的逆轉 路德的激情和行動激發瞭整個德意志各階層渴望改革的人們自發奮起。但隨著運動的深入,一些權位較高的貴族害怕運動的發展會危及其既得利益,開始動搖。路德對此亦深具同感。1522年3月他不顧被通緝的身份,從瓦特堡返回維登堡,責備那些行動起來的擁護者“過分瞭”。他在八次講道中宣稱:“反對以暴力來改革教會。”同年,一些擁護路德的中小貴族,曾以人道主義詩人胡登和騎士濟金根為首發動起義。當胡登邀請路德與濟金根會見時,路德回答說:“我不願意靠暴力和流血來維護福音。”對於T.閔采爾領導的農民戰爭,他也深惡痛絕,並於1524年發表《為反對叛逆的妖精致薩克森諸侯書》。次年又發表《反對殺人越貨的農民暴徒》,號召“無論誰隻要力所能及,無論是暗地裡也好,公開地也好,都應該把他們戳碎、扼死、刺殺,就象必須打死瘋狗一樣!”在神學、哲學思想方面,路德愈益趨於保守。1525年他發表《論意志的束縛》,駁斥曾支持過他的伊拉斯謨,從此便與人文主義分道揚鑣。他又為瞭聖餐的意義和禮儀問題與U.茨溫利展開激烈爭論。在1529年馬爾堡會談中,路德拒絕瞭各方包括茨溫利提出的內部和解,一致對抗羅馬教廷的建議,終於同瑞士宗教改革派分裂。

  著述和貢獻 路德是新教在信仰和制度等方面的主要奠定人之一。自1524年第一本維登堡贊美詩問世起,他寫的許多聖詩至今仍著稱於世。1529年他編寫的《教理問答》和1530年他參與制訂的《奧格斯堡信綱》均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他在瓦特堡開始的聖經翻譯和修訂工作,20餘年間從未中輟。這項工作不僅具有重大的宗教改革意義,也是德國語言史和文學史上重要的裡程碑。在聖事問題上,他曾於1520年僅承認傳統教會所認定七件聖事中的洗禮和聖餐兩項,當時曾遭英王亨利八世的反對。以後路德在這方面的見解也趨於保守,主要表現於他主持制定的禮儀改革中,仍保留瞭一些古老傳統。但他於1525年與原修女卡塔琳娜·馮·苞拉結婚,為改革神父獨身制開創瞭先例。

  1546年2月,路德死於故鄉埃斯勒本,葬於維登堡宮廷教堂內。路德一生著作甚豐,除將聖經譯成德文外,還有論文、講道稿、聖詩、書信、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