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第一位中國籍神父和主教。字汝鼎,號我存。教名額我略。福建福安人。父母皆不奉教。明崇禎七年(1634,一說六年)由方濟各會西班牙籍傳教士利安當施洗入教。10年後由澳門赴馬尼拉,在多明我會主辦的聖多瑪斯學院半工半讀。清順治四年(1647),奉多明我會省會長多明戈·岡薩雷斯之命回國,與在華西方傳教士聯絡並籌措經費。六年,在馬尼拉入多明我會。十一年,升任神父。次年偕西班牙籍傳教士多人回閩傳教。康熙四年(1665)第四次去馬尼拉,籌措傳教經費,並受當地多明我會會、方濟各會和耶穌會之托,回國視察各省修會所轄教務,遍歷閩、浙、贛、粵、晉、魯、湘、川及江南(今江蘇、安徽兩省)、直隸(今北京、天津兩市,河北大部和山東、河南小部分地區)諸省。教廷雖早在1658年即已準備在中國實行宗座代牧制,但因西、葡兩國的反對,使已受任之法國主教無法進入中國內地。1674年教皇克雷芒十世任命羅文藻為巴希利衛主教(具銜)、南京教區宗座代牧。3年後,他接到委任書,為避免與葡萄牙保教權發生矛盾,遂上書謙辭。教廷勉其從命,指示往馬尼拉受祝聖。但遭多明我會駐馬尼拉省會長嘉德朗的反對,並命其在當地華僑中傳教,不準回國。後得奧斯定會幫助,潛行返國。康熙二十四年在廣州由方濟各會意大利主教伊堂人為其祝聖,是為第一個中國籍主教,掌中國北部諸省教務。南京教區的經濟來源端賴教廷傳信部少量撥款,並常受諸外國修會克扣,多明我會又斷絕一切接濟,羅文藻終因缺乏經費而無法巡視教務。康熙二十七年,他祝聖萬其淵、吳漁山、劉蘊德等三位中國籍神父。越二年,教廷宣佈南京教區為葡萄牙保教權下的主教區,羅文藻就任南京教區正權主教,轄中國中部各省教務。他目睹西、葡、法劇烈爭奪在華傳教領導權的情況,曾致函教廷傳信部批評說:“我時加觀察,直到今日,是人人皆為自己打算,人人專求己國的利益。正如此,方有如此眾多的紛爭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