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伊斯蘭教門宦之一。源於波斯人阿卜杜·卡迪爾·吉拉尼所創的卡迪裏教團,教法上屬哈乃斐學派。清康熙初由阿拉伯人華哲·阿佈杜拉(號稱盤龍道祖)傳入中國。認為在遵行《古蘭經》、聖訓的同時,必須靜修參悟,否則不能達到認主、近主的目的。主張“先有道、後有教”;教,由穆罕默德的生平言行所構成,而道則是超然的、非創造的、亙古不變的。為瞭求道,隻有割斷夫妻恩愛,拋棄功名利祿,遊深山、訪名師,進行苦修苦煉,以求悟道;認為參悟是求道的捷徑,“一時的參悟,勝過千年的功修”。它它的修持理論是“定性復命”和“修身養性”。認為“性”是根,是永恒的,“命”是形,是暫時的,修身克己、清心寡欲都是為瞭養性。

  各輩道祖被認為是出傢修行的引路人和導師,能顯示某種“奇跡”。道祖的道統繼承是由道祖個人指定的,其先決條件是童子出傢,而且要經過長期漫遊行乞僅得果腹的苦煉和入山修行參悟。他們在中國的道統,據後子河門宦稱,已傳七輩十一人,此後因無合其條件者而“封印”不傳。

  卡迪林耶中分出傢人和俗人兩部分。出傢人除漫遊苦修者外,還有稱做“清廉人”或“計較人”的。他們可以是童子出傢,也可以是半路出傢,不要求漫遊乞討,一般居住拱北修行。在道統失傳之後。這種人實際上就成為道統的繼承者,被稱為穆勒師德(傳引人,導師)或臥裡(聖徒);還有一種是管理拱北的“站拱北者”,其中稱為“主持”或“當傢人”的是拱北的掌權者。他們有的不出傢,其主要功課是早晚敬香和默誦迪克爾(贊頌詞)。各種出傢人事先要有臥裡、穆勒師德的認可,出傢後必須遵行反映禁欲主義的戒律和操守。阿訇和一般教徒被視為俗人。他們隻是信道者,不履行修道的各種戒律和功課,隻要求重視朝拜教主陵墓和參加該派的紀念活動。

  教坊組織基本上是單一制。阿訇多由教眾選聘,是一坊內的領導人。主要支系有:

  ①大拱北門宦。初以創始人祁靜一的姓氏命名,稱祁傢拱北。後因其建築宏偉壯麗,又名大拱北。祁靜一經名西倆裡,號西倆魯迪尼,河州(今甘肅臨夏)人,是阿佈杜拉的學生。他聽從師命,絕離塵俗,不結婚,先後在陜西西鄉鹿齡寺、四川閬中、河州楊妥傢出傢修行。主張以“絕塵俗為入道之門”、“清心寡欲為修道之功”,故入其門者,應以“淡泊持其志”,“寧靜守其身”。大拱北無教主、掌教等名稱,每處拱北都由當傢人主持和管理;也沒有父傳子受的教權制和世襲的掌教制,一切統由當傢人掌握。當傢人實際上具有類似教主的權力。大拱北在甘肅、四川、陜西、青海四省約有大小修持地30多處。當傢人已傳九輩十七人。

  ②後子河門宦。創始人楊保元,字善堂,經名塔中奴尼。出身寒門,早年父母雙亡,依靠兄嫂生活,童年在清真寺習經,後從著名經師王通受教。清嘉慶三年(1798)經王通推薦,拜卡迪林耶第六輩安道祖為師。專心探求“性命”之學。五年,去麥加朝覲,並遊歷中亞,訪賢求學。回國後,曾在玉門昌麻爾南山石洞中靜修3年,又在北吉塬靜修6年。安道祖認為“楊已到純真無俗”的境界,指定其為卡迪林耶第七輩道祖。歿後,教徒在後子河墓地修建瞭拱北,通稱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