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經籍的總集。道教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造作各類經籍。兩晉以後,陸續編纂經目,彙集成“藏”。北宋政和(1111~1117)年間始有《萬壽道藏》鏤板刊行。其後金、元各藏,都以此為藍本。現存明代《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共5485卷。所集經書,按其淵源和傳授系統的不同,分三洞、四輔、十二類編排。內容龐雜,除道教經書外,還收錄諸子百傢部分著作,為研究中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思想以及醫學、藥物學、化學、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的重要資料。

  內容分類 三洞 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系承襲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題名。道經來源不一,其初各有傳授系統。《道教三洞宗元》、《三洞並序》皆稱:洞真系天寶君所說經,為大乘;洞玄系靈寶君所說經,為中乘;洞神系神寶君所說經,為小乘。“此三君各為教主”,即天寶君為洞真教主,靈寶君為洞玄教主,神寶君為洞神教主。另據《道藏經目錄·凡例》:凡托名元始天尊所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真部,“上清經”屬之;托名太上道君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玄部,“靈寶經”屬之;托名太上老君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神部,“三皇經”屬之。道教認為,“三洞經符,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聖之首經”,故三洞為道經中最重要的三個部類。

  四輔 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總稱,是對三洞的解說和補充。據《道教義樞》及《雲笈七籤》的記載,太玄為洞真經之輔;太平為洞玄經之輔;太清為洞神經之輔;正一部通貫三洞和三太(即太清、太玄、太平),遍陳三乘,為以上六部之補充。《正統道藏》雖仍分為三洞、四輔,實際上,分部已經混淆。如上清經當入洞真部,今大多誤入正一部;度人經諸傢註當入洞玄部,今誤入洞真部;道傢諸子註疏當入太玄部,今亦誤入洞真部。

  十二類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類,總為三十六類經,亦稱三十六部。據《雲笈七籤》、《道教義樞》稱,十二部即①本文類:經教的原本真文;②神符類: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③玉訣類:對道經的註解和疏義;④靈圖類: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像為主的著作;⑤譜錄類: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跡和功德名位的道書;⑥戒律類:戒規、科律的經書及功過格;⑦威儀類:齋法、醮儀及道教科儀制度的著作;⑧方法類:論述修真養性和設壇祭煉等各種方法之書;⑨眾術類: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和一切術數等方術書;⑩記傳類:眾仙傳記、碑銘及山瀆道觀的志書;⑪贊頌類:歌頌贊倡的著作,如步虛詞、贊頌靈章、諸真寶誥等;⑫章表類:建齋設醮時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詞等。

  道藏的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法,是一種既反映道經傳授系統,又反映道書實際內容的雙重標準分類體系,但因後世道經日益增多,傳授系統混亂,因而三洞名稱有失原義,各分十二類已嫌重復,四輔之下又不分類,在檢索上有所不便。

  歷史源流及版本 道教開創之初,經書不多。魏晉以後,隨著道教的倡行,道書日滋。據《抱樸子內篇·遐覽》記載約670卷,另有符500餘卷,共約1200卷。南北朝時,宋陸修靜又廣為搜訪,於泰始七年(471)上《三洞經書目錄》雲:“道傢經書,並方藥、符圖等,總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一千九十卷已行於世,一百三十八卷猶在天宮。”三洞之名,蓋始於此。不久,梁孟法師又撰《玉緯七部經書目》,是為七部之稱的由來。北周天和五年(570)玄都觀道士所上《玄都經目》,增入諸子論,共6363卷,較諸陸修靜所搜集者已大有增加。建德年間,周武帝敕置通道觀,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經圖,緘藏於觀內。延作《珠囊》七卷,凡經傳疏論八千三十卷,奏貯於通道觀”。隋有《隋朝道書總目》4卷。《隋書·經籍志》著錄道書,即本於此,載有經戒301部,908卷;服食46部,167卷;房中13部,38卷;符籙17部,103卷;共377部,1216卷。唐高宗時,尹文操撰《玉緯經目》藏經7300卷;玄宗即位,敕道士史崇玄等40餘人,據京中藏內經書2000餘卷。稽其本末,撰其音義,名曰《一切道經音義》,兼撰《妙門由起》6篇,將所音經目與舊經目錄,總為113卷。

  《開元道藏》 唐開元年間,玄宗詔令發使搜訪道經,親加尋閱。列其書為“藏”,目曰《三洞瓊綱》,計3744卷。另按《道藏尊經歷代綱目》雲:“唐明皇禦制《瓊綱經目》,藏經五千七百卷”;據《太上黃錄齋儀》卷五十二雲:“玄宗著《瓊綱經目》,凡七千三百卷,復有《玉緯》別目,記、傳、疏、論,相兼九千餘卷。”諸說不盡相同。天寶七載(748)詔令傳寫,以廣流佈。名《開元道藏》。

  《寶文統錄》 唐安史之亂時,兩京所藏道書多遭焚毀,以後諸帝又陸續派人搜尋整理。大歷年間,又及7000卷。嗣經唐末五代之亂,道教經籍賴杜光庭、暨齊物、梁文矩諸人的搜集貯藏,才使六朝道書十存四三。宋朝開國後,又大力搜集道書和編纂道藏。宋太宗嘗求得道經7000餘卷,命散騎常侍徐鉉、知制誥王禹偁校正,刪去重復,得3737卷。北宋大中祥符初年,真宗詔令道士修校,命宰臣王欽若總領,在徐、王校訂的基礎上,加以增補,共4359卷。較徐鉉等所校訂的道藏,增加622卷,並撰成篇目上進,賜名《寶文統錄》。

  《大宋天宮寶藏》  由於《寶文統錄》的綱條與《瓊綱》、《玉緯》之目參差不同,王欽若、戚綸等又推薦張君房主持再次校修。依三洞綱條,四部錄略,品詳科格,商較異同,以銓次之成藏,共4565卷;函目起《千字文》天字,終於宮字,得466函,題曰《大宋天宮寶藏》。至天禧三年(1019)春,寫錄成七藏。

  《政和萬壽道藏》 北宋崇寧年間徽宗詔令搜訪天下道教遺書,就書藝局令道士校訂。至崇寧、大觀年間,又增至5387卷。政和中刊藏典,又兩詔郡國搜訪道門遺書,所獲甚夥,乃設經局,敕道士元妙宗、王道堅詳加校訂,送龍圖閣直學士中大夫福州郡守黃裳役工鏤板。事畢,進經板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共540函,5481卷,名曰《政和萬壽道藏》。道書雕板,始於五代,而全藏刊板,則始於此。

  《大金玄都寶藏》 《政和萬壽道藏》經板,歷經靖康之亂,至金已殘缺不全。金大定四年(1164),世宗詔以南京(即宋東京,今河南開封)道藏經板付中都十方大天長觀(舊址在今北京白雲觀西)。金明昌元年(1190),提點沖和大師孫明道,據以補綴完成,印經一藏。後孫明道奉詔,分遣黃冠訪遺經於天下,募工鳩材,不二年,鏤槧具完,共得遺經1074卷,補板者21000餘冊,積83198冊。孫明道於是倡諸道侶,依三洞四輔,品詳科格,商校異同,加以詮次,勒成一藏,共6455卷,題曰《大金玄都寶藏》。泰和二年(1202),天長觀毀於火,經板亦被焚。

  《玄都寶藏》 元初,道士宋德方倡刊道經,令其弟子秦志安於平陽玄都觀總領其事。至乃馬真後稱制第三年(1244),全藏刊竣,凡7800餘卷,亦稱《玄都寶藏》。經板即存於平陽玄都觀。定宗時,移貯新建之平陽永樂鎮純陽萬壽宮。由於參加校定者皆全真道道士,故此藏中全真道著作頗多。元憲宗和元世祖時,道教因在僧道辯論《老子化胡經》中失敗,至元十八年(1281),詔令除《道德經》外,其餘道書和道經印板盡行燒毀。元刊《玄都寶藏》經板遂焚,藏經亡佚甚多。《正統藏道藏闕經目錄》所著錄道書,大多因此亡缺。

  《正統道藏》 明成祖即位(1403)之初,敕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編修道藏。永樂四、五年間,又一再催辦。永樂八年,張宇初去世,詔令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主持編修。直到正統九年(1444),始行刊板,英宗又詔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備。次年刊板事竣,名曰《正統道藏》,共5305卷,480函,按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仍以《千字文》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各為若幹卷,每卷為一冊。所收道書,已重行分卷,原有道書短卷,則數卷並為一卷。系梵夾本。參加纂修的道士,除張宇初、張宇清、邵以正等人外,可考者,永樂時有塗省躬,正統時有喻道純、湯希文。

  《萬歷續道藏》 編纂《正統道藏》時,因搜訪不周,缺漏甚多,萬歷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奉旨校刊“續道藏”,亦以《千字文》為函次,自杜字至纓字。凡32函,180卷,名為《萬歷續道藏》。

  涵芬樓影印本 正、續道藏經板傳至清代,日有缺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遂全部被毀。明清兩代,頒賜各宮觀的道藏雖多,但以屢經兵燹,存者甚少。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名義,據北京白雲觀所藏正、續道藏影印,縮改為石印六開小本。每梵本二頁並為一頁,凡1120冊。但白雲觀所藏道藏雖曾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王廷弼助資修補,但仍有殘缺。全藏目錄,見所收《道藏經目錄》4卷。該館復就全書中抽選170種,別印《道藏舉要》398冊。明季有《道藏目錄詳註》2種,各4卷,分別為白雲霽、李傑所編。均略有題解。白編“詳註”收入《四庫全書》。

《正統道藏》(涵芬樓影印本)

  《道藏輯要》及其他 清康熙年間,彭定求收道書200多種,編成《道藏輯要》,按二十八宿字號,分為28集,共200餘冊。道教重要經典,歷代祖師、真人著作,科儀戒律,碑傳譜記,悉有收錄,實為道藏之節本,其中還有明版道藏之外的晚出道書。嘉慶年間,蔣元廷編有《道藏輯要目錄》1卷。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原版《道藏輯要》已經罕見,成都二仙庵道院又將其重刊,並新增賀龍驤所編《道藏輯要子目》5卷,另刻有《道藏輯要續編》及《女丹合編》並行於世。此外,還有閔一得編《道藏續編》第1集,守一子編《道藏精華錄》,均對正續道藏有所增補。由於道藏卷帙浩繁,檢索甚為不便。1953年7月,翁獨健根據《正統道藏》和《萬歷續道藏》以及《道藏闕經目錄》、《道藏輯要》的內容編撰《道藏子目引得》一書,內分“分類引得”、“經名引得”、“撰人引得”、“史傳引得”4部分,為檢索道藏較好的工具書。1949年,陳國符撰《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訂再版),對於三洞四輔經之淵源及傳授、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多有所考述。

《道藏輯要》(涵芬樓影印本)

  

參考書目

 明·白雲霽:《道藏目錄詳註》,商務印書館,上海。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中華書局,北京,1963。

 王明:《道傢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