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宣傳道教教義、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為題材內容的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見於道藏,也散見於藏外;有道士的作品,也有文人的創作。體裁多樣,有詩詞歌賦、散文傳記、戲劇小說等形式。內容有:①讚頌神明。多為詩歌、駢文。如《三洞讚頌靈章》、《太上三洞表文》、《玉京集》和《廣成集》等。②闡述教義。多為論說、散文。如《抱樸子內篇》、《抱樸子外篇》和《宗玄先生文集》等,後者被時人稱為“操章寓書,讚美敘別,非道不言”。③述說方術。多為詩歌,間有散文。如《黃庭經》以七言言詩體敘述內丹修煉,《悟真篇》和《金丹四百字》以五、七言詩體講說養身方術。④神仙傳記。多為記敘散文,如《列仙傳》、《神仙傳》、《續仙傳》和《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等。其所記載或為神仙,或為道教人物;其篇幅均簡短,多入後世常用之典故。⑤戲劇小說。如元劇《張天師夜祭辰鉤月》、《陳摶高臥》和《薩真人夜斷碧桃花》,短篇小說《唐明皇好道集奇人》和章回小說《七真傳》等。

  遊仙詩與步虛詞 魏晉南北朝時,隨著道教的發展,出現瞭“遊仙詩”和“涉道詩”。中國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文選》列“遊仙詩”為文學體裁之一。其詩體多為五言,十、十二、十四或十六句不等。曹丕、曹植、何劭、張華、張協、陸機、郭璞均有遊仙詩之作,以郭璞為最著。郭留下詩作22首,其中“遊仙詩”占14首。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謂郭璞詩作,讀之令人“飄飄凌雲”。梁沈約、江淹和陶弘景續有遊仙詩,蔚為一代詩風。涉道詩是以描寫道教名山、宮觀的景觀、抒發道教教義的詩作,較著者有葛洪和吳邁遠。吳邁遠《遊廬山觀道士石室詩》雲:“蒙葺眾山裡,往來行跡稀。尋嶺達仙居,道士披雲歸。似著周時冠,狀披漢時衣。安知世代積,服古人不衰。得我宿昔情,知我道無為。”第一次以文學作品的形式描繪瞭道士的形象及其生活。

  隨著南北朝天師道改革的完成,道教齋醮儀式逐步規范化,出現瞭一種道教文學獨有的詩體“步虛詞”,《樂府古題要解》謂:“步虛詞,道傢曲也,備言眾仙縹緲輕舉之美。”其詩體多為五言,四句、八句或十二句不等。唐《藝文類聚》列北周庾信步虛詞多首,《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也載南朝宋道士陸修靜步虛詞若幹首。

  詩詞與青詞 唐代道教隆盛,又逢詩歌盛世。神仙題材遂成唐詩主要門類之一。道士司馬承禎、吳筠以及晚唐女冠詩人魚玄機,均有佳作傳世。大詩人李白,自幼“志尚道術”,晚年就北海高天師,受道籙於齊州紫極宮,正式成為道士。因此,有些作品也充滿神仙思想、飄然之情。如《登泰山詩》:“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雲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描寫清齋修煉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古風》詩中恣情抒發其欣慕隱遁、渴望成仙的心情:“一餐歷萬歲,何用還故鄉。永隨長風去,天外恣飄揚。”唐代的神仙詩直接影響宋代。宋詞空前繁榮,其詞牌多有來源於道教故事者,如《瑤池宴》、《望仙門》、《獻仙音》、《天仙子》、《女冠子》等。唐宋時期,道教文學中還有一種文體“青詞”,亦稱“綠章”,多用於齋醮儀式中薦告天神,因書寫於青藤紙上而得名。多為駢文,亦有詩體,簡短華麗。陸遊有“綠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陰護海棠”之句。宋代步虛詞仍盛,名作佳句不絕。近人劉師培評論北宋太宗、真宗和徽宗之步虛詞稱:“雖系道場所諷,然詞藻雅麗,於宋詩尚稱佳什。”明代還有因書寫青詞而得寵事。歷代文人亦有借用青詞而創作憂國憂民之詩篇者。

  唐代通俗文學材料中,有關道教的不多。敦煌發現的有關“唐太宗入冥”、“崔子玉斷案”和“董永”、“葉凈能”的變文材料不僅反映瞭唐代民間的道教信仰的面貌,而且也對後來的戲曲小說創作有直接的影響。

  神仙道化劇 元明清諸代道教全真道和正一道兩派道士雖仍繼續采用傳統的詩文形式,偶有散曲類作品雜見於詩文之中,如邱處機《磻溪集》、李道純《中和集》等。但在廣泛流行的戲曲小說等文學體裁中以宣傳道教教義和反映道教生活的作品數量居多。元劇十二科,“神仙道化”劇為其一。《錄鬼簿》記載劇名四百餘,屬神仙道化劇者約占十分之一。如專寫呂洞賓被度和度人的《黃梁夢》、《嶽陽樓》、《萬仙錄》、《城南柳》,八仙故事的《鐵拐李》,《藍采和》、《升仙記》,神仙鬥母故事的《瑞雲霓》等。明代周憲王朱有燉也以編寫神仙道化劇著稱。《八仙慶壽》經其整理,情節生動,人物豐富,擴大並加深瞭道教思想在民間的流傳。

元明雜劇中的神仙道化劇

  神魔小說 明清以降,反映道教思想和描寫神魔之爭的“神魔小說”盛行。除在“三言”、“二拍”和各類文言、白話小說集中有短篇散見外,《封神演義》、《四遊記》和《七真傳》都是長篇之作。《封神演義》系明代道士陸西星(長庚)所作,敘述紂王進香女媧宮,題詩黷神,神因命三妖惑紂,周武王東征討伐的故事。書中充斥神仙與妖魔鬥法的描寫,仙佛雜出,各逞法術。蓋“封國以報功臣,封神以妥功鬼,而人神之死則委之於劫數”,“然其根柢則方士之見而已”。(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四遊記》和《七真傳》兩書均充斥神仙故事和勸善修真的說教。

《宋評封神演義》

  道情 民間流傳的通俗文學形式“道情”,多為散曲形式,可能是步虛辭的變體。《太和正音譜》對於唱曲的門類記載,並列“步虛、道情”。由於遊方道士經常手持漁鼓和簡板沿街乞求佈施,故而其內容通俗詞語易懂,和步虛辭的華麗詞章不同。

  中國文學史上相當數量的道教文學作品,盡管以宣傳道教教義和反映道教生活為內容,由於許多作品寄托著作者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曲折地反映人民生活的艱難困苦以及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因此,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道教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