Н.г.車爾尼雪夫斯基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傢、唯物主義哲學傢、美學傢、作傢和文學批評傢。

  革命活動和著作 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年生於俄國國薩拉托夫的一個神甫的傢庭。1846年進彼得堡大學學習,深受當時俄國和西歐進步思想和革命運動的影響,成為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和沙皇專制和農奴制的堅決批判者。從1853年起,他在彼得堡從事著述活動,在雜志上發表許多學術論文、政論和評論文章,並於1855~1862年間擔任當時著名的《同時代人》雜志的負責人。他還參加秘密革命活動,與流亡倫敦的俄國革命傢Α.И.赫爾岑協商共同開展反對沙皇政權的鬥爭,並起草和組織散發革命傳單,號召農民、士兵和革命青年準備武裝起義。1862年,沙皇政府為瞭鎮壓革命,勒令《同時代人》雜志停刊,逮捕瞭車爾尼雪夫斯基,判處他服長期苦役,流放西伯利亞。在沙皇政府的野蠻迫害下,他始終堅貞不屈,保持瞭革命傢的氣節,在西伯利亞的苦役場和流放所度過瞭20多年,直到去世前不久,才被準許回到故鄉薩拉托夫。1889年10月29日逝世。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著述活動是多方面的,涉及哲學、經濟學、美學、文學、社會學等各個領域。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有:《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對反對公社所有制的哲學偏見的批判》、《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以及小說《怎麼辦?》等。車爾尼雪夫斯基把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發展到空前的高度。他的光輝著作和威武不屈的品質,為他贏得瞭崇高的威望,成為俄國一代進步青年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對俄國革命運動發生瞭巨大的影響。他是繼貴族革命傢之後登上歷史舞臺的第2代俄國革命戰士、即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傢中最傑出的代表。列寧把他譽為“未來風暴中的年輕舵手”,Г.В.普列漢諾夫把他比作俄國的普羅米修斯。

  哲學思想 車爾尼雪夫斯基繼承和發展瞭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В.Г.別林斯基和赫爾岑的思想,同時受到L.費爾巴哈的深刻影響。他認為,費爾巴哈的著作對他世界觀的形成起過決定性作用,直到晚年他仍自稱自己始終是費爾巴哈的忠實信徒。

  車爾尼雪夫斯基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按費爾巴哈哲學的觀點去解決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在他看來,世界是統一的,“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現象都是統一的物質存在的形式,而這些事物、現象之間的相同性就在於它們都是物質的。他堅決反對哲學中的二元論,否認有任何不依賴於物質、自然界的“精神實體”。他依據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理學的材料證明人隻有一個統一的本性,指出人身上的兩種不同的現象,即所謂物質方面的現象和所謂道德方面的現象,並不與人本性的統一相抵觸。人體所發生的和表現出來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一個實在的本性進行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把自然科學作為研究關於人的問題的那一部分哲學的根據,認為哲學所看到的人,和醫學、生理學、化學所看到的一樣。在這基礎上他提出瞭“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他的學說對於駁斥唯心主義和二元論曾起瞭一定的作用,但卻不能闡明人的意識的發展與人的社會歷史實踐活動的關系,不能科學地解釋人的社會本質問題。列寧指出,費爾巴哈和車爾尼雪夫斯基所宣揚的“人本主義原理”是狹隘的,隻是關於唯物主義的不確切的膚淺的表述。

  在認識論方面,車爾尼雪夫斯基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批判瞭I.康德的不可知論和主觀主義。他確信人類具有認識世界的能力,自然界的一切對象及其屬性都是能夠被認識的。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人就能夠在許多對象中認識到從前沒有被歷史運動充分揭露而為我們忽視的那些方面。他已經接觸到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實踐是在科學上評判一切爭論點的極重要的標準,但他對實踐的理解還未能完全擺脫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車爾尼雪夫斯基堅決反駁對知識的主觀主義的解釋,他強調自然規律的客觀性,承認自然界的客觀的因果性、必然性,認為人的認識、思維規律不是隻有主觀的意義,而是反映對象的真實存在形式的。他深刻地揭露瞭康德主義和形形色色的實證主義對科學發展的危害。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義哲學基本上仍屬於費爾巴哈的階段,但他重視辯證法。車爾尼雪夫斯基象費爾巴哈一樣,尖銳地批評瞭G.W.F.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錯誤,但並沒有象費爾巴哈那樣拋棄辯證法,而是充分肯定瞭黑格爾的辯證法對哲學發展的重大貢獻。他認為,黑格爾的原則是非常有力而寬廣的,可是結論卻狹窄而渺小。在他看來,辯證方法的實質就在於從各方面去觀察對象,從各種對立意見的鬥爭中去探索真理。他認為抽象的真理是沒有的,真理總是具體的,一切都取決於情況,取決於地點和時間的條件,隻有在考察瞭某一特定事實所以產生的一切情況之後,才能對這一事實做出肯定的判斷。他用辯證法的觀點去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和歷史事件,指出自然界和歷史的發展都是通過對舊形式的否定、通過飛躍和質變而進行的。但是,他並沒有徹底地貫徹辯證法,例如他在經濟學研究中提出瞭另一種方法,即所謂“假設法”。這種“假設法”要求撇開一切具體歷史情況和條件,把問題盡量簡化而加以抽象的思考。這種方法是和辯證法所要求的真理的具體性背道而馳的,從而使他的理論自身包含瞭矛盾。

  美學和倫理學思想 車爾尼雪夫斯基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創造性地應用於美學和倫理學。他批判瞭黑格爾的“美是理念”說的唯心主義實質,提出瞭“美是生活”這一重要命題,認為“任何事物,我們在那裡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在藝術對現實的關系這個美學基本問題上,他堅持現實生活高於藝術,藝術的目的和本質就在於再現生活。在倫理學說方面,車爾尼雪夫斯基主張,人按其本性來說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隻是因環境的不同而變成善的或惡的。他認為,支配人們行為動機的決定因素在於利益。怎樣做更愉快、更符合自己的利益,人就怎樣做,其出發點就是放棄較小的利益或滿足,以獲得較大的利益或滿足。他提倡“合理利己主義”,把正確理解個人利益作為道德的基礎,同時又強調整體利益高於局部利益,全人類的利益高於一切。

  社會政治觀點 車爾尼雪夫斯基是沙皇封建專制主義和農奴制的堅定反抗者。他站在革命民主派的立場上,深刻地揭露瞭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瞭挽救封建地主統治而實行的所謂“農奴改革”的掠奪性質,把它稱之為“醜事”,堅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派對沙皇制度的妥協和投降。他號召農民群眾“拿起斧頭”來推翻沙皇統治和腐朽的農奴制度,用革命手段無償地奪取土地。列寧說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著作散發著階級鬥爭的氣息,並且充分肯定瞭他揭露和批判自由派叛賣行為的歷史功績。車爾尼雪夫斯基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的批判者和“俄國最早的社會主義者之一”。他向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猛烈開火,主張在大規模機器生產的基礎上實行社會主義。不過他所宣揚的仍然是空想社會主義,他幻想通過舊的農民村社過渡到社會主義,相信俄國發展的特殊道路可以避免資本主義,並把農民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混為一談。這就使他成為俄國民粹主義思想的創始者之一。他的這些錯誤觀點對以後俄國革命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起瞭消極的阻礙作用。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包含著唯物主義的看法,但基本上仍然是一個歷史唯心主義者。他不理解物質生活方式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性作用,而把知識看作推動歷史前進的基本力量。特別是,他把永恒不變的人類本性作為衡量一切的最高標準,認為人類生活的物質的和道德的條件,支配著社會生活方式的經濟規律,人們研究的目的,是要明確它們適應“人類本性”要求的程度。這種歷史唯心主義觀點使他始終未能克服舊唯物主義者的根本缺陷。列寧指出,由於俄國生活的落後,車爾尼雪夫斯基沒有上升到、也不可能上升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