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教父哲學傢A.奧古斯丁的哲學代表作。撰於西元400年左右。它以夾敘夾議的自傳體裁寫成,文筆生動,風格獨特,也是晚期拉丁文學的代表作。《懺悔錄》中譯本由周士良翻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出版。

  “懺悔錄”一詞,古典拉丁文作“承認”、“認罪”解,教會術語中轉為“確認和頌揚上帝”。奧古斯丁本人作為虔誠的信徒,著重後一種意義;而讀者一般註意第一種意義。在歐洲,“懺悔錄”後來成為自傳的時髦別名。

  全書13卷,可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第1~9卷,記述和剖析他自己前半生從童年到成年思想變化的過程。原先是天生嫉妒的嬰兒、淘氣調皮的頑童、曠課逃學的學生,繼而成為尋花問柳的浪蕩子、貪求名利的教書匠。後來愛好哲學,結合自身的行為探索善惡的成因問題。進而開始信奉摩尼教的善惡二元論,認為惡在於某種實體;當鉆研新柏拉圖主義和對照基督教聖經之後,否定惡的實在性,確認上帝為至善,遂改信基督教。

  第2部分第10~13卷轉為註釋聖經,特別是《舊約》的《創世紀》。這一部分主要通過內心思辨贊揚上帝,與前一部分不相銜接,可獨立為哲學論著。作者在論證上帝的創造時,著重分析瞭時間這一概念。開卷論述時空時,曾承認時空的存在,後來為瞭肯定上帝在時空存在之前的創造,即為聖經中所謂“從無到有”的論點辯護,斷言上帝永恒存在,沒有過去和將來,上帝是永恒的現在。認為把時間分為過去、現在、將來是不確切的,作為時間,隻有過去的現在、現在的現在、將來的現在;真正的時間就是“記憶、感覺、期望”,因為過去事物的現在是記憶,現在事物的現在是直接感覺,將來事物的現在是期望;時間隻是在心靈之中,時間是精神的產物。這種理論就當時來說,突破瞭古希臘哲學中關於時間圓周循環的論點,但也否認瞭時間的客觀性,成為主觀唯心主義時間論的先導。

《懺悔錄》中譯本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