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紀念耶穌犧牲的宗教儀式。拉丁語 missa的音譯。基督教教義稱,耶穌的犧牲象徵救贖人類大業的完成,締結瞭神人重新和解的新約。據《新約》記載,耶穌傳教三年後,預感到將被拘捕,經受酷刑而犧牲。在紀念逾越節的晚上和門徒們共進最後的晚餐。席間,他將無酵餅和葡萄酒分給大傢時,暗示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犧牲的”;“這是我的血,要為你們和眾人而傾流”。耶穌犧牲後,門徒為紀念他,經常聚會重溫耶穌的遺訓,和舉行分餅(聖餐或聖體聖事)等禮節。以後由這兩部分發展成整整套的祭獻禮儀。在神學上,表示耶穌以自己的犧牲為救贖而祭獻的重演,成為教會生活的中心。由於早期教會尚未取得合法地位,有時還受到迫害,這一禮儀在各地區有各種代稱,希伯來語中稱為mazza(無酵面餅);在希臘語中稱為maza,(大面餅);在拉丁語中則稱為missa,取在禮儀前半部分訓導行將結束時,遣散望教者,表示正祭正式開始。missa 即動詞mittere(作請退席解)的變格。以上三種代用語後來均衍變為紀念儀式的專用名詞。

  彌撒在教會中,隻有神父、主教有神權主持。東西派教會禮儀的形式都各有特點。西派教會(包括後來的天主教)用拉丁語,聖餐用無酵餅,神父領聖體和聖血,信徒隻領聖體;東派教會(包括後來的東正教)因地區而異,或用希臘語,或古斯拉夫語及其他民族語言,聖餐用有酵餅,信徒則可同時領聖血。20世紀60年代天主教會進行禮儀改革,現在世界上大多數教會都采用民族語言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禮儀。

  16世紀宗教改革後興起的新教各個宗派,除英國聖公會高派教會外,都不再采用彌撒禮儀,但都保留不同形式的聖餐禮,作為一種隆重的紀念儀式,隻是已不具有傳統的神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