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哲學傢,新湯瑪斯主義者。1902年8月30日生於波蘭朱斯佐夫。1926年畢業於波茲南大學經濟系。1927年參加多明尼克修道會。1928年到瑞士弗賴堡大學進修哲學,193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隨後,在羅馬安琪兒神學院研究神學,1934年獲神學博士學位,並擔任講師,1935年升為邏輯學教授。1940年參加盟軍波蘭部隊。1945年受聘回弗賴堡大學任副教授,1948年升為教授,1950~1952年任哲學系主任,1964~1966年任校長。1958年在弗賴堡大學建建立東歐研究所,擔任所長,後又兼任《蘇維埃學》叢刊與《蘇聯思想研究》雜志主編。從1955年起,他多次作為交換教授到美國講學。主要著作有:《現代歐洲哲學》(1947)、《蘇俄辯證唯物主義》(1950)、《當代思維方法》(1954)、《形式邏輯》(1956)、《哲學思維之路》(1960)、《宗教的邏輯》(1965)等。

  在現代西方哲學界,波亨斯基采取以破為主的手法,廣泛評論其他各個流派,以積極鼓吹新托馬斯主義哲學。他秉承中世紀經院哲學傢托馬斯·阿奎那的傳統,把哲學當作神學的侍女。在論證上帝存在時,他不僅使用陳舊的宇宙論和自然神學觀點,而且還試圖利用數理邏輯的成就。他竭力在科學知識之外給神學保留地盤,以調和知識與信仰、宗教和科學的矛盾。他認為,知識不能脫離經驗,必須依靠理性方法才能獲得,但對於上帝的知識又隻有通過啟示和信仰才能得到。在他看來,理性與信仰並不矛盾,因為它們都來自於真實的和全知全能的上帝。波亨斯基還撰寫和編輯出版瞭連篇累牘的著作,肆意詆毀馬克思主義哲學,誹謗社會主義社會和工人革命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