В.Г.別林斯基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文藝批評傢、哲學傢。出生於軍醫傢庭,曾在莫斯科大學讀書,因反對沙皇政府被學校開除。後擔任過《莫斯科觀察傢》、《祖國紀事》、《現代人》等刊物的編輯工作。他的一生始終以文藝批評活動進行反對沙皇制制度的鬥爭。他的美學思想是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主要表現形態和極為光輝的部分。

  別林斯基認為,現實生活是藝術的基礎、對象和材料,文學藝術是用形象對現實生活進行復制和創造性地再現,忠實於現實是真正的、優秀的文藝作品的顯著特點。藝術的任務就是顯示出生活實際存在的樣子;哪裡有生活,那裡便有詩。衡量文藝作品優劣的尺度,主要是它的真實性。但是,他又指出,藝術傢並非是現實的奴隸,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帶到現實裡去的創造者,並且要求按照自己的理想來改變現實。抄寫自然的隻是畫匠,而不是畫傢;在藝術作品中隻追求情節效果,是既不懂生活,也不懂藝術的。

  在西方美學史上,別林斯基明確提出“藝術是寓於形象的思維”,把藝術的反映現實與科學的反映現實區別開來。他在《1847年俄國文學一瞥》中寫道:“哲學傢用三段論法,詩人則用形象和圖畫說話,然而他們說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個是證明,另一個是顯示,可是他們都是說服,所不同的隻是一個用邏輯結論,另一個用圖畫而已。”別林斯基強調典型性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認為科學是從現實中抽出其本質,而藝術則是向現實借用材料,把它們提高到普遍的、類的、典型的意義上來,使它們成為嚴密的整體。在一位真正的有才能的藝術傢那裡,每一個人物都是典型,每一個典型對於讀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別林斯基突出提到文學的民族化和人民性的問題,認為隻有深刻而真實地反映民族生活的文學,才既是真正的民族文學,又是全人類的文學。真實地描繪社會生活的作品,就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因為它們能反映出社會底層人民的個性和特點,表現出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和色彩。他堅決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理論,主張藝術應當擔負教育人民的崇高使命。

  別林斯基的重要美學著作還有:《文學的幻想》、《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裡君的中篇小說》、《給果戈裡的信》、《論普希金的歐根·奧涅金》、《1846年俄國文學一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