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傢的理論和思想體系。包括國傢的起源、概念、本質、職能;國傢的類型、形式、結構;人民與政府的關係;國傢與革命的關係;治國安民的方略;以及國傢發展規律等學說。國傢學說是政治學的主要內容之一。

  自國傢出現後,便逐漸產生瞭關於國傢的理論和學說。古今中外各個時期許多政治傢、思想傢都直接或間接地對國傢問題作過論述,隨著人類對國傢認識的逐步深入,國傢學說也逐步發展。但國傢問題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現象,國傢理論具有強烈的階級性,一些些國傢理論往往帶有階級偏見。因此,長期以來國傢理論很混亂,直到馬克思主義國傢學說誕生後,才從根本上澄清瞭國傢理論問題上的混亂。

  西方歷史上的國傢學說 大致可分為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及近代幾個階段。

  古希臘的國傢學說 西方最早的國傢學說是古希臘的國傢學說。公元前4世紀,蘇格拉底和德謨克利特等就已談到國傢的起源、本質等問題,對各種政體也有所論述,但沒有完整著作留傳下來。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的國傢學說。他們的學說反映瞭雅典城邦為代表的奴隸制國傢的狀況。他們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用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來解釋國傢的起源、目的和使命,宣稱國傢的出現是人的本性的完成。柏拉圖把國傢歸結為人類要求互助的結果;亞裡士多德則認為國傢起源於人類合群的天性和品德,是由傢庭而村社而國傢自然地生長起來的,建立國傢的目的是為瞭追求自足而且至善的生活。古希臘城邦眾多,形式紛繁,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都十分重視對政體的比較研究,企圖找到一種最好的政體形式。他們認為國傢如何、政體的區別,皆以國人的“品性”、“性情”而定。柏拉圖把政體分為:賢人政治、軍閥政治、富閥政治、平民政治和專制政治,而以哲學傢為國王的賢人政治是“理想國”政治。亞裡士多德則第一次對國傢政體進行瞭系統的研究,認為政體是一個城邦的職能組織,是城邦公職的分配制度,是城邦居民用以分配政治權力的體系。他把政體分為王制(君主政體)、貴族(賢能)政體、共和政體,認為統治者若不照顧全邦共同利益隻顧自己的利益,上述三個正宗政體就會相應變態為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為瞭挽救日益嚴重的城邦危機,調和奴隸主內部的矛盾,維護奴隸制度及其國傢,亞裡士多德把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組成的兼顧貧富兩者利益的共和政體視為最理想的政體。

  歐洲中世紀的國傢學說 在5~15世紀,基督教教會在西歐封建社會各領域居統治地位,而君主制則是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國傢形式。以基督教神學為基礎的神學國傢論或君權神授論也相應地占據統治地位。A.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是神學國傢論的代表。他們的國傢學說的中心是論證國傢權力來自上帝,以及神權與俗權的關系。他們在國傢起源、目的,特別是國傢政體等方面都借助亞裡士多德的理論並加以神學化的改造,用基督教教義來解釋國傢。強調神權高於政權、國傢從屬於教會,斷言國傢的目的是倫理的,國傢是引導公民達到快樂而有道德的生活的組織,是為瞭“維持正義和公平”,是實現和平和制約犯罪行為的工具。他們推崇君主專制主義的政體,以抬高君主地位來加強上帝的尊嚴。在14世紀,代表市民階級利益的思想傢馬西略一反當時流行的教權至上的傳統觀念,宣揚反對教權、支持王權的激進觀點;認為國傢的主權在立法者,而公民永遠是最高的立法者。但他同樣沒能擺脫神學思想的束縛,推崇君主制政體。這一時期的國傢理論並沒有重要的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的國傢學說 文藝復興是在西歐封建社會解體和資本主義形成時期發生的。N.馬基雅維利和J.博丹是這一時期國傢學說的代表。他們的學說具有反封建的人文主義色彩,反映瞭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傢促進統一的國內市場形成的資本主義發展要求。馬基雅維利從現實的國傢出發,主張把政治與道德分開,他雖然認為共和國是理想的國傢形式,但為瞭當時意大利的統一,他強調需要強有力的王權作為國傢的核心,國傢應具有絕對的權威。他論證瞭保持君主至上權威的重要性,並詳述瞭為君之道。博丹是第一個系統論述國傢主權學說的思想傢,他把主權作為國傢與其他機構相區別的特權,認為主權就是制定和廢除法律的絕對的、永恒的權力。主權產生於人類的需要,傢庭是國傢的基礎,國傢隻是那些承認制定法律的權力屬於某一個人或一部分人的傢庭的聯合體。

  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國傢學說 17世紀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有瞭很大發展,荷蘭、英國、法國等先後發生瞭資產階級革命。這一時期以T.霍佈斯、J.洛克、孟德斯鳩、J.-J.盧梭、I.康德、G.W.F.黑格爾、T.潘恩等為代表的啟蒙學者,批判封建主義的國傢學說,試圖設計出資產階級理想王國的藍圖。他們都不同程度地批判瞭君權神授說,從人的角度,根據所謂理性原則重新研究國傢。對國傢的起源、定義、實質、國傢權力的起源、國傢與人民的關系、國傢與宗教的關系等問題進行瞭研究,使國傢學說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前進瞭一大步。嚴格地說,國傢作為獨立的科學研究對象,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

  為瞭反對君權神授說,啟蒙學者都重視國傢起源問題,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社會契約論。霍佈斯認為人類在自然狀態下為瞭私利而沖突和戰爭,因此人們締結契約建立具有絕對權威的國傢來統轄一切;他強調建立強大的國傢,主張實行君主制。洛克則認為人們通過契約建立國傢的目的,是保護人們的生命、自由、財產等自然權利,因此,人民是主權者,政府沒有絕對的權威。政府和執政者如果違背職守,人民可以收回給予的權力以至推翻它。洛克反對專制政體,認為君主立憲制是最好的國傢制度,為此他倡導分權說,主張國傢立法權應與行政權分離。孟德斯鳩發展瞭洛克的思想,深入研究瞭各種政體,創立瞭三權分立說。認為國傢的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必須分開,相互牽制,否則將產生種種弊端。盧梭是人民主權論的集大成者,他從政府權力的性質、行使的方式上劃分政府的種類,分析各種政府的優劣。認為政府問題的要害是主權在民,他贊成主權在民的共和制。盧梭把國傢起源的契約說與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的學說結合起來,把私有制的出現產生人類不平等作為訂立契約建立國傢的歷史條件,認為是富人發明瞭國傢。這是盧梭國傢學說的一大特色。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思想傢潘恩集中瞭啟蒙學者關於國傢體制理論的精華,論證瞭關於代議制與民主制相結合是最好的政體,他是較徹底的民主主義者,反對特權,反對對個人效忠的思想。康德和黑格爾的國傢學說反映瞭德國資產階級軟弱性的特點。黑格爾不同意國傢起源於契約的觀點,把國傢視為“倫理的現實”,“是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東西”,認為真正的自由隻有在國傢中才能完全實現。他傾向於君主立憲制,同時又指出國傢制度的建立應受歷史條件的制約。他強調國傢的神聖性和對個人重要性的思想,在德國以至整個歐洲都有很大的影響。雖然啟蒙學者的國傢學說對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有積極的進步作用,但由於階級和歷史的局限,他們未能擺脫主觀主義、歷史唯心主義的方法,追求的理想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理想化的王國。

  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還出現瞭空想社會主義的國傢學說。16世紀它已萌芽,17世紀以後,空想社會主義的國傢學說與啟蒙學者的國傢學說同時發展,相互影響。空想社會主義者從私有制和階級對立關系中探索國傢的實質,把批判剝削階級國傢和批判私有制聯系起來,主張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T.莫爾提出瞭在私有制度下沒有“公平”的國傢的論斷。摩萊裡指出,在私有制下要尋找一種維護全體社會成員自由的政治形式是根本不可能的。G.溫斯坦萊斷然否認在私有制下有真正的共和制度,他設想在公有制基礎上建立“真正的自由共和國”,並對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進行瞭大量批判。G.巴貝夫則在批判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階級實質的基礎上,提出瞭人民革命,人民專政,建立“平等共和國”的要求。C.-H.de聖西門以萌芽的狀態表達這樣的思想:國傢是有階級性的,它旨在建立少數人對多數人統治的秩序;它是暴力統治的機關;國傢權力總是隨著階級鬥爭的激化而加強;隻要還存在階級對立,國傢就有存在的根據。空想社會主義者還設想,在私有制和階級對立消失後,國傢的階級統治職能將隨之消失,它將變為領導社會共同生產和消費的組織。聖西門已明確提出“廢除國傢”的主張。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國傢學說代表瞭早期無產階級不成熟的國傢觀。他們關於國傢制度的思想沒有啟蒙學者那麼系統、深入。

  近代歐洲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國傢學說 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是18世紀下半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傢先後發生工業革命,不僅促進瞭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也帶來瞭社會關系的深刻變化。資產階級需要鞏固自己的勝利成果,健全資產階級的國傢制度,論證資本主義自由發展的必要性和資本主義的永世長存。以英國的J.邊沁、J.S.密爾、H.斯賓塞為代表的國傢學說反映瞭這一特點。他們反對啟蒙學者從絕對理性、永恒正義的抽象原則中引申出的國傢理論,很少直接討論國傢本質這樣的抽象問題,而註重用經驗性、實證性的方法探討現實政治現象、政府活動,主張政府應采取自由主義政策,反對政府對社會事務的過多幹涉。邊沁擯棄瞭“自然法”、“社會契約”等概念,代之以功利主義的原則作為國傢學說的理論基礎。他認為國傢起源於人類服從的習慣,功利是維持政府的根本原則,是政府行為的唯一標準。密爾全面論述瞭自由主義的國傢學說,闡述關於防止掌權者濫用職權、議會的監督職能、國傢機關行政管理的原則等代議制政府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對資產階級民主如何從理論到實踐、如何不斷改善國傢機構進行瞭理論總結。斯賓塞則用生物學的方法說明國傢現象,創立瞭系統的國傢有機體論(見社會有機體論),實質上反映瞭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的一些特點。

  在這一時期,無政府主義的國傢學說也在歐洲廣泛傳播,以M.施蒂納、P.-J.蒲魯東、Μ.А.巴枯寧為代表的國傢學說,反映瞭獨立的小生產者企圖消除資本主義弊病的幻想。他們從“個人至上”的觀點出發,把國傢看作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戰爭的根源,反對任何權威和國傢,希望建立沒有國傢和權威,個人絕對自由的無政府狀態的社會。

  現代西方的國傢學說 19世紀末,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和危機深化,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在西方得到很大發展,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現代西方的國傢學說中。

  現代西方國傢學說流派眾多,一些流派對傳統的國傢學說持否定的態度。如L.狄驥、H.克拉伯、H.J.拉斯基等人反對國傢主權的一元國傢論,否定國傢占有絕對的主權,認為國傢僅是人類眾多形式的團體之一,其性質與教會、工會等社會團體並無不同,主張國傢應是多元的。J.馬裡旦則認為國傢隻是人類改造社會的機構之一,主張將“國傢主權”這一概念從政治哲學中去掉。而以B.A.A.墨索裡尼、A.希特勒為代表的法西斯主義則強調“國傢至上”、“民族至上”。法西斯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傢出現政治、經濟危機的產物。它認為國傢是一種無限的精神力量和倫理性的實體;強調國傢權力至高無上和無所不包;認為國傢是目的,人民則是實現國傢目的的工具,國傢的目的就是保護和發展優秀民族,消滅劣等民族。法西斯主義否認包括資產階級民主制在內的一切民主制,極力宣揚領袖的絕對權威,公然實行法西斯獨裁專制,對內用恐怖手段摧殘廣大人民,對外用最野蠻的手段侵略其他民族。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法西斯主義的國傢學說也受到瞭致命的打擊。為瞭緩解資本主義國傢的社會矛盾,從20世紀開始還出現瞭福利國傢論,它要求國傢放棄對經濟自由放任的政策,積極幹預經濟和社會事務,消除失業,使國傢的作用從維護社會秩序擴大到保障其成員享有起碼的福利。英國的費邊社會主義和凱恩斯主義是這一理論的早期表現。美國總統F.D.羅斯福的新政在實踐上為福利國傢提供瞭模式,英國經濟學傢W.貝費裡奇的福利計劃使英國經濟學傢J.M.凱恩斯的理論具體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福利國傢論曾風靡西方國傢。一批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法蘭克福學派的H.馬爾庫塞、J.哈貝馬斯,結構主義者N.普朗查斯等人,力圖結合當代資本主義國傢的實際狀況說明西方發達國傢的階級結構。他們承認國傢的階級性,又強調國傢的相對自主性,認為除經濟外,國傢還受政治、意識形態等多元因素的決定。隨著西方發達國傢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學者如美國的J.伯納姆,認為現代國傢卷入經濟生產過程,其職能擴大瞭,更復雜瞭。國傢需要由各種行政專傢、技術專傢來管理,國傢的權力日益轉移到專傢手中,專傢統治將代替原來的富傢統治。

  現代西方國傢學說的研究方法趨向實證化,從規范研究轉向描述性研究。行為主義政治學主張擯棄傳統的國傢理論的定性研究方法,進行定量化研究,力圖通過嚴格的定量分析,說明國傢活動中的各種關系和規律。一些學者認為由於經濟的發展,國傢的主要任務已經變化,政治科學不應再以國傢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一些學者,如美國的D.伊斯頓甚至主張放棄“國傢”一詞,以“政治系統”取代。

  中國歷史上的國傢學說 大致可分為先秦、封建社會和舊民主主義革命三個時期。

  先秦時期的國傢學說 中國自夏代便出現瞭國傢,進入奴隸社會。中國奴隸制國傢隻有君主制,沒有民主共和制,國傢學說反映瞭這一特點。早期的典籍《尚書》中尚無系統的國傢學說,君與國沒有明確區分,“傢天下”被視為正常的國傢制度,認為君權天授。春秋時期,奴隸制開始崩潰,社會發生激烈變動,國傢思想也有瞭變動,《左傳》記述的春秋時代思想傢、政治傢的言論中,有瞭君國分開的思想,並有“夫民,神之主也”的言論,開始註意從民情看天意。春秋戰國時期,封建社會逐步確立,在思想領域出現瞭百傢爭鳴的局面,儒、法、道三傢的國傢學說最具代表性。由於長期唯一存在的政體是君主制,思想傢們在討論、觀察國傢問題時很難跳出君主制的巢臼,他們對國傢制度很少涉及,對國傢的起源也論述不多,而且往往與君主起源的論述混在一起。國傢學說論述的中心是治國之道,並進而研究如何為君。如儒傢的孔丘十分重視治國之道,主張施德政,以德化民,德刑並用,寬猛相濟。孟軻發展瞭德政思想,主張“制民之產”,“取於民有制”,實行王道。荀況則提出“平政愛民”、“以政裕民”和“隆禮至法”的治國之道,這些思想初步分析瞭國傢的職能。道傢思想的代表作《老子》在論治國之道方面,有自己的特點,如“我無為而民自化”,“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不可見欲,使民心不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等。它的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道出瞭剝削階級國傢的剝削本質。《老子》還描繪瞭“小國寡民”的理想國。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傢則對絕對君權、君主專制主義的理論作瞭系統的論述。韓非強調國傢的鎮壓職能,發揮瞭商鞅“國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的思想,認為國君的權就是他的力,即國傢的強力,君主依靠國傢強力就可長治久安。他還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以維護君權。他關於“勢”的重要性的論述,在某種意義上已涉及國傢機器、政治權威的重要性。韓非還發揮瞭荀況關於利用國傢強力壓制敵對思想的觀點,主張用國傢機器燔詩書,除五蠹,進行嚴密的思想控制。這一時期,也有一些思想傢提出瞭限制君權的思想,最突出的是孟軻的民貴君輕論。

  封建社會時期的國傢學說 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大部分時間存在的是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的國傢。絕對君權思想與限君思想的爭論貫串於這一時期的國傢學說中,而國傢仍未成為思想傢獨立研究的對象。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儒傢思想,尤其是董仲舒的國傢學說,但法傢的國傢學說也被許多君主所采用。董仲舒3個方面的思想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①以“天人合一”論為基礎的“君權天授”說。它既論證瞭君主的神聖和封建國傢的合理性,又用君主如違背天意天將出災異警告或懲罰的災異說約束君主。②“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主張運用國傢力量統一思想,實行文化專制。③運用國傢機器保護和調節地主經濟。認為國傢是防亂的堤防,必須以國傢機器維持封建等級制,但又要避免大富大貧,因為大富則驕,驕則為暴,容易引起反抗;大貧則憂,憂則為盜,容易起來造反。所以在貧富太不均時,國傢應“調均之”。

  隨著君主專制主義的發展,限君專制思想也有重大發展,葉適、鄧牧、黃宗羲、唐甄等都提出瞭限君思想,對封建君主制作瞭不同程度的批判。黃宗羲發展瞭呂不韋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觀點,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鮑敬言更激進地提出瞭無君論,主張不要君主,不要國傢。限君思想對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思想傢有積極的影響。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國傢學說 這一時期,西方近代啟蒙學者的國傢學說被介紹到中國,它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武器。這一時期的思想傢嚴復、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都接受瞭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國傢學說,同時吸收瞭中國傳統的國傢學說中的民主主義因素,形成瞭自己的國傢學說。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為瞭變法圖強,國傢制度問題成為這一時期國傢學說的主要內容之一。嚴復區分瞭君主制和民主制,認為君主制是“君有權而民無權”,民主制是“民有權而自為君者”;“君民並立”的君主立憲是中間性的國傢制度。在辛亥革命前,他主張君主立憲。康有為假托《公羊》三世說,論證由君主制進化到君主立憲,再進化到民主制,是國傢制度發展的趨勢。但認為當時的中國隻能實行君主立憲。康有為還在《大同書》中描繪瞭廢除國傢的大同世界。梁啟超積極宣傳康有為的思想,鼓吹民權,宣傳君主立憲。但到後期,嚴復、康有為、梁啟超都從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轉向保皇派,從主張君主立憲轉向主張虛君共和、開明專制,甚至復辟君主制。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國傢思想比一般資產階級學者更為深刻。認為國傢是由領土、人民、主權三要素組成的,並以此進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對清王朝統治的宣傳。他堅決反對君主制,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瞭“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的口號。他在晚年,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認為民權問題在歐美還沒有根本解決的辦法。他設計出與一般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不同的“最新式的共和國”的方案,主張民權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而不為少數人所私有,不為帝國主義、軍閥及其走狗所有;民國的政府應當代表全體平民的利益。他還認為,要“濟代議政治之窮,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選舉制度之弊”,就要把“權”、“能”分開,要實行徹底的直接民權,建立五權分立的政府體制,使人民有“權”,政府有“能”,實行縣自治。孫中山還強調國傢權力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註意利用國傢權力調節經濟,發展經濟。

  馬克思主義國傢學說 是K.馬克思、F.恩格斯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它的誕生是國傢學說史上的革命變革。它是當時歐洲資本主義國傢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反映瞭資本主義的發展所造成的社會矛盾,特別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適應瞭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需要。馬克思主義國傢學說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它批判地繼承瞭國傢學說史上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啟蒙學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國傢學說中的積極成果。它是革命性與科學性的統一,它公開申明自己的國傢學說代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隨著馬克思主義在全世界的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國傢學說也得到廣泛傳播。В.И.列寧在領導俄國人民革命的過程中,與各種歪曲馬克思主義國傢學說的機會主義者進行瞭堅決的鬥爭,捍衛瞭馬克思主義國傢學說,同時還根據變化瞭的歷史條件和俄國革命的實踐經驗,對馬克思主義國傢學說作出瞭重大的發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的實踐中,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馬克思主義國傢學說的發展也作出瞭重要的貢獻。馬克思主義國傢學說的內容十分豐富,最基本的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關於國傢的起源、本質和類型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全面地考察瞭國傢的起源,深刻地揭示瞭國傢的本質。認為原始社會沒有國傢,在氏族和部落中實行的是原始民主制。國傢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使社會分裂為階級時產生的,它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國傢的本質是階級統治的機關。國傢與氏族比較,其基本特征是:①國傢是按地區來管轄居民和劃分統治范圍的,而不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②國傢具有特殊的公共權力。國傢權力的構成,不僅有軍隊,還有監獄和各種強制機關等物質的附屬物。這種公共權力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瞭維護本階級的利益而對被統治階級實行專政的工具。國傢以集中的形式反映支配著生產的階級的經濟需要,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在人類歷史上,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依次出現瞭奴隸制國傢、封建制國傢、資本主義國傢和社會主義國傢。

  對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批判 深刻揭露和批判資產階級民主制、資產階級國傢的階級實質,是馬克思主義國傢學說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肯定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史進步性,認為資產階級統治的民主形式比較封建君主專制具有很大的進步性。同時也深刻分析瞭資本主義國傢的資產階級實質,揭露瞭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口號和資產階級共和國普選制、議會制、三權分立制度的虛偽性、欺騙性。

  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傢機器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根據1848~1851年歐洲革命經驗的總結和巴黎公社失敗的教訓,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傢機器,指出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舊的國傢機器並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列寧進一步闡發瞭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並認為它是馬克思主義國傢學說中主要的基本的東西。

  關於無產階級國傢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後,需要建立無產階級的國傢,以便運用國傢權力,消滅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國傢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傢,雖然它仍是一種公共權力,仍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但它是大多數居民對少數剝削者的鎮壓,與以往的國傢有本質的不同,是從國傢到非國傢的過渡形式,列寧稱其為“半國傢”。無產階級國傢是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民主的統一。馬克思曾明確地說明無產階級專政是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過渡時期的國傢的特質,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也用無產階級民主的概念來說明無產階級國傢的實質。列寧進一步闡明無產階級國傢是“新型民主的(對無產階級和一般窮人是民主的)國傢和新型專政的(對資產階級是專政)國傢”。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還十分重視無產階級國傢的國傢形式,認為無產階級國傢的形式應有利於最完全、最徹底地發展民主,民主共和國是無產階級統治的現成的政治形式。列寧還指出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傢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各國應當根據自己的歷史特點決定采取什麼國傢形式。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創造性地發展瞭馬克思主義的國傢學說,在中國建立瞭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傢,實行瞭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用和平方式實現臺灣與大陸統一和收回香港、澳門主權,還創造性地提出瞭一國兩制的戰略構想。這些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傢學說的重要貢獻。

  關於國傢消亡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傢不是永恒的,隨著階級的消滅,國傢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當國傢真正成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時,對人的統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國傢將成為多餘而自行消亡,代替國傢的將是以生產者自由平等的聯合體為基礎的,按新方式來組織生產的社會。列寧則進一步明確指出,經過無產階級專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是國傢消亡的唯一道路,而國傢消亡的經濟基礎是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

  

參考書目

 鄒永賢主編:《國傢學說史》(上、下冊),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