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國傢處理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根本原則。

  國際主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解放鬥爭的原則。1864年9月成立的國際工人協會(後被稱為第一國際),在其《共同章程》中提出世界工人階級不分膚色、信仰或民族,都要為工人階級的保護、發展和徹底解放而努力,從而使《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成為工人國際組織的原則──國際主義原則。它把各國無產階級的解放看作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事業。它是覺悟的無產階級級共同遵守的原則,是忠於全世界工人階級共同利益的原則。根據國際主義觀點,各國無產階級的解放,離不開其他國傢無產階級的支援;而各國無產階級在本國的革命和建設中做出成績,也是對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事業的貢獻。

  國際主義又是覺悟的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在看待本民族同其他民族的關系時應持的觀點。《共產黨宣言》序言指出,“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鬥爭,就不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無產階級不能在人類社會上保存人壓迫人的制度,否則自己就不能得到徹底解放。國際主義主張每個國傢的無產階級在處理國際事務和民族關系時,既從本國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同時又從全世界各民族人民群眾,即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國際主義者對各國人民爭取社會進步的運動給予同情和關心,對於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強權政治的侵略擴張活動堅決予以反對。

  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國際主義原則的具體運用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者強調,資本主義國傢的無產階級要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無產階級要支持資本主義國傢的無產階級的解放鬥爭。這曾經是國際主義的突出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侵略戰爭一再失敗,整個國際形勢發生瞭很大的變化。世界進入瞭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中國共產黨對國際事務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的基本立場,強調為國際和平和穩定的長遠利益服務是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主張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並把發展中國同占世界3/4以上人口的發展中國傢的友好合作關系,作為對外政策的主要點。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自己的祖國的最深厚的感情。珍惜祖國的榮譽和尊嚴,為祖國的獨立自主、繁榮昌盛而貢獻自己的力量,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世界無產階級目前還分屬於各個不同的國傢;各國無產階級最強調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但它的愛國主義不是狹隘的,而是代表著本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既關心本國的獨立自主和榮譽尊嚴,也尊重其他國傢的獨立自主和榮譽尊嚴;既關心祖國的繁榮昌盛,也關心世界各國勞動人民的普遍幸福和社會進步。

  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是互相促進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著眼於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利益,同時尊重各國無產階級熱愛自己祖國的感情。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在國際領域裡意味著維護獨立自主、反對侵略壓迫。把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是社會主義國傢處理國際事務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