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唯心主義哲學傢,新柏拉圖主義者。敘利亞人,原名馬爾庫斯,最初在雅典跟隨朗吉努斯學習,後到羅馬隨普羅提諾學習瞭5年。普羅提諾死後,波菲利將普羅提諾的54篇著作編纂成6卷,題名為《九章集》,並附有普羅提諾傳記。波菲利還著有《與阿奈玻論魔鬼書》、《普羅提諾傳》、《畢達哥拉傳》、《反基督教徒》、以及《亞裡斯多德<範疇篇>導論》等。他的活動使這一學派的學說在羅馬帝國得到廣泛傳播,他本人也成為新柏拉圖主義的奠基人之一。在倫理學方面,他追隨普羅提諾,強調善的普遍因因素,認為善伴隨著思想的自我意識,是個體的本質,並復歸為個體存在的根據,惡是同物質在一起的,是背離瞭真實的結果。他所著《亞裡士多德<范疇篇>導論》對西歐中世紀哲學和形式邏輯的研究影響很大。書中對一般(種、屬)和個別事物的關系提出3個問題:①種和屬是真實存在的還是純粹理智的產物?②如果它們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它們是有形體的還是無形體的?③它們是存在於感性事物之外的,還是存在於感性事物之內的?這些問題後來經A.M.T.S.波愛修重提,成為中世紀唯名論與實在論長期爭論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