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1956年歐洲一些國傢共產黨和工人黨交流經驗和配合行動的國際聯合組織。

  1943年第三國際解散後,各國共產黨沒有國際聯合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對社會主義國傢進行冷戰,世界上出現反蘇、反共浪潮。各國資產階級保守主義政黨於1947年4月成立自由黨國際,旨在協力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共同對付共產主義政黨。各國社會黨於1946年5月和11月在英國召開戰後第一次和第二次正式國際代表會議,決定重新建立社會黨國際,加強與各國國共產黨對峙。這種國際形勢促使各國共產黨加速建立國際聯系。1947年在蘇聯共產黨(佈)中央委員會的要求下,由波蘭工人黨發起於9月22~27日在波蘭舉行瞭有聯共(佈)、南斯拉夫共產黨、保加利亞工人黨、羅馬尼亞共產黨、匈牙利共產黨、波蘭工人黨、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法國共產黨和意大利共產黨的代表參加的會議,協商加強各國黨的國際聯系問題。會議聽取並討論瞭各國黨中央委員會工作情況的報告。聯共(佈)代表A.A.日丹諾夫作瞭關於國際形勢的報告,代表會議通過瞭《關於國際形勢的宣言》。宣言指出:戰後國際上形成瞭帝國主義反民主陣營和反帝國主義民主陣營;各國共產黨肩負的特別重大任務就是領導人民保護本國民族獨立、主權,反抗帝國主義的擴張侵略計劃。會議在聽取波蘭工人黨代表W.哥穆爾卡的報告後,通過瞭《關於參加此次會議的各國共產黨彼此交換經驗及配合行動問題的決議》,決定:①由參加會議的9個共產黨和工人黨組成情報局;②情報局負責組織經驗交流,並在必要時根據相互協議的原則配合行動;③情報局由每一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派出代表2人聯合組成;④情報局出版機關報;⑤貝爾格萊德市為情報局及其機關報編輯部所在地。同年l1月10日,情報局機關報《爭取持久和平,爭取人民民主!》創刊(起初為半月刊,1948年9月16日起改為周刊)。1948年1月,情報局在貝爾格萊德召開第二次會議,決定成立9國共產黨代表參加的、10人組成的機關報常駐編委會,由聯共(佈)的Л.Ф.尤金任主編(1950~1956年改由蘇共的Μ.Б.米丁任主編)。

  情報局成立不久,由於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態度,使得蘇聯、南斯拉夫兩國關系惡化。1948年3月蘇聯單方面撤走在南工作的專傢。經聯共(佈)建議,同年6月20~28日情報局在羅馬尼亞佈加勒斯特召開第三次會議。在南共代表拒絕出席的情況下,8國與會代表按照聯共(佈)中央的意圖和提供的材料,於6月28日作出《關於南斯拉夫共產黨情況》的決議,指責南共領導機關在對內和對外政策基本問題上奉行脫離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對蘇聯和聯共(佈)推行不友好政策;對內脫離馬列主義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忽視農村階級分化;“修正馬列主義關於黨的學說”,使黨溶化在非黨的人民陣線中,在南共黨內造成官僚主義制度,在黨內沒有民主和批評。情報局一致認為,南共領導者走上瞭分裂統一的反帝國主義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道路,走上瞭叛變勞動者的國際團結事業及轉向民族主義立場的道路。這個決議實際上是把南共開除出情報局。此後,情報局機構即遷至佈加勒斯特。1949年l1月下旬,情報局在佈達佩斯召開第四次會議。會議通過瞭《南斯拉夫共產黨在兇手和間諜掌握中》等三個決議,認為南共領導集團“已由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立場轉到法西斯主義和公開出賣南斯拉夫民族利益的立場上去瞭”,指責J.B.鐵托等人是受英、美帝國主義“雇傭的間諜和兇手集團”,“鐵托集團把貝爾格萊德變成瞭美國間諜活動中心和反共宣傳中心”。情報局把反對鐵托集團的鬥爭看作是“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的國際職責”,此後,在許多共產黨內加緊反對所謂民族主義、修正主義和暗藏敵人的鬥爭,在國際共運中起瞭很大的破壞作用。1949年以後,情報局沒有再開過會議。但在1950年先後點名批判瞭日本共產黨、印度共產黨和瑞士勞動黨。

  1953年3月И.Б.斯大林逝世後,蘇南關系逐步改善。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期間,參加情報局的8個黨的代表就情報局的存在不能適應國際共運的新形勢達成瞭初步的原則性協議,同年4月17日發表公報,宣佈結束情報局的活動,停止情報局機關報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