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Α.波格丹諾夫

  俄國哲學傢、經濟學傢、醫生。真姓馬林諾夫斯基。早年參加工人運動,1896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後站在佈爾什維克一邊,曾當選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四屆中央委員、第五屆屆中央候補委員。1904年前後,開始鼓吹馬赫主義哲學。俄國1905年革命失敗後,政治上一度成為“召回派”的主要代表。1909年被開除出佈爾什維克黨。俄國十月革命後擔任“無產階級文化協會”的領導職務。1926年起任莫斯科輸血研究所所長,後因在自身進行輸血實驗失敗而逝世。

  他的主要哲學著作包括:《自然史觀的基本要素》(1899)、《經驗一元論》(共3卷,1904~1906)、《組織形態學》(共3卷,1913~1922)、《關於社會意識的科學》(1914)、《生動經驗的哲學》(1923)、《無產階級文化》(1925)等。

  波格丹諾夫在哲學上起初是一個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者,後來受德國物理化學傢F.W.奧斯特瓦爾德(1853~1932)“唯能論”的影響,最後轉向馬赫主義,創立“經驗一元論”。波格丹諾夫否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原理,把精神和物質都“一元化”為“經驗”,認為心理現象是個體的經驗,物理現象是社會地組織起來的經驗,物理的東西是心理的東西的“代換”,即派生物,企圖以折衷主義來掩蓋其唯心主義實質。他在社會歷史觀上,修正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把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說成是“同一的”、“等同的”。俄國十月革命後,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他鼓吹虛無主義。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批判瞭波格丹諾夫的哲學觀點,在《青年團的任務》等文章中批判瞭他的虛無主義文化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