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致公黨。由歸僑、僑眷和與海外有聯繫的代表性人士、專傢學者組成、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是與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一個參政黨。

  中國致公黨由華僑社團美洲洪門致公堂發起,並於1925年10月在美國三藩市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宣佈成立。1931年在香港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在香港設立致公黨總部。抗日戰爭開始後,致公黨號召黨員抗日,並發動華僑積極支援祖國抗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總部停止活動,,許多黨員分散到各地活動。1947年5月,致公黨在香港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進行改組,發表宣言和告海外僑胞書,提出聯合一切民主力量、建立新中國的政治主張,走上瞭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1948年5月,致公黨響應中國共產黨“五一”號召,與各民主黨派聯名通電表示擁護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並發表宣言,號召廣大僑胞積極支援祖國的革命,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貢獻力量。1949年,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致公黨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參與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作出瞭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根據形勢的變化,致公黨的組織和活動,從海外轉移到國內,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作為致公黨的政治綱領,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參加國傢政權。1952年11月和1956年4月,致公黨分別召開第五、第六次代表大會,號召黨員積極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協助和配合僑務部門,做好促進華僑團結愛國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破壞,致公黨被迫停止活動。

  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致公黨恢復瞭活動。1979年10月和1983年11月,致公黨先後召開瞭第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從此,致公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致力於完善和發展業已確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繼續參加國傢政權,參與國傢大政方針和國傢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傢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傢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同時,在社會生活和民主監督方面,致公黨積極發揮作用,協助和督促有關部門落實僑務政策,反映僑情,維護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合法權益和正當利益。致公黨充分發揮與海外各界人士有廣泛聯系的特點,積極開展海外聯誼工作,鼓勵黨員和所聯系的歸僑、僑眷密切同海外親友的聯系。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致公黨在接待僑胞和華人來華探親、觀光、旅遊、講學,引進外資、技術設備和促進對外貿易等方面,做瞭大量工作。同時,致公黨多次組團出訪菲律賓、加拿大、美國、牙買加、澳大利亞等地的洪門團體和僑團組織,擴大瞭友好往來,加深瞭友誼。

  1988年12月,致公黨召開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新的政治綱領是: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面旗幟,團結全體黨員以及所聯系的歸僑、僑眷和海內外親友,發揚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共同為實現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宏偉大業而奮鬥。

  致公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全國代表大會和由它產生的中央委員會。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1次,必要時可提前或延期。中央委員會選舉產生常務委員會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中央委員會下設組織部、宣傳部、聯絡部和華僑工作委員會、婦女工作委員會等工作部門。地方組織的領導機關是地方各級代表大會和由它產生的委員會。基層組織是支部。到1990年底,致公黨在歸僑、僑眷比較集中的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瞭地方組織;成員有1萬餘人;致公黨黨員有504人被選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300多人擔任各級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委員。還有一些黨員在地方各級政府中任職,有的被聘為特邀監察員。

  1947年5月後,致公黨歷屆主要領導人及在職時間為:第三、第四屆中央主要領導人和第五、第六屆中央委員會主席陳其尤(1947年5月~1971年12月);第七、第八屆中央委員會主席黃鼎臣(1979年10月~1988年12月);第九屆中央委員會主席董寅初(1988年12月~  ),中央名譽主席黃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