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萊裏熱桿菌(Bacteriumtularense)或稱圖萊裏法蘭西斯氏菌 (Francisella tularen-sis)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又稱圖萊裏熱。1911年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圖萊裏鎮的金花鼠中分離出致病菌,故稱為圖萊裏熱桿菌。因常在野兔中發生,故又稱野兔熱。本病的主要特徵是全身各處的局灶性化膿性和肉芽腫性炎癥反應。臨床表現因不同型別而異,有發熱、淋巴結腫、皮膚潰瘍、、眼結合膜充血和潰瘍、呼吸道感染、胃腸炎和毒血癥等。在抗生素出現前,死亡率為5~15%,現已降至1%,胃腸傷寒型死亡率較高。感染後終身免疫(主要是細胞免疫)。1914年,人類報道瞭第1例病例,有細菌學證實。1924年,日本醫生對此病作瞭進一步證實。1926~1928年,前蘇聯也發現瞭類似的疾病。後來本病在世界各地流行較廣,自然疫源地主要以北半球較多,先後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十多個國傢作過報道。1957年,中國首次從黃鼠分離出本菌,以後本病在野兔和病人中得到證實,隻有小范圍流行。

  病原學 圖萊裡熱桿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屬腸桿菌科,自然界中帶此種菌的動物很多,但兔熱病主要在嚙齒動物中流行。蜱、蟎、蚤、虱、蚊和虻通過叮咬將病原體傳給人或其他動物,人的兔熱病多為散發病例。主要感染方式有:①直接接觸。細菌由皮膚或粘膜破損處進入,如皮毛加工廠工人接觸污染病菌的皮毛。②呼吸道吸入含有病鼠排泄物的灰塵。③進食被病菌污染的食物或水。④蟲媒傳播。昆蟲吸血時將菌帶入或在皮膚表面壓碎帶菌昆蟲後病菌經皮膚小創口侵入。

  細菌侵入人體後經淋巴管入附近淋巴結進行繁殖,引起局部淋巴結炎,再從淋巴結進入血循環,侵入全身各臟器,在肝、脾、骨髓等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內,圖萊裡熱菌生長繁殖並釋放內毒素引起臨床癥狀。

  臨床表現 經過3~5天的潛伏期後,突然出現寒戰高熱、頭痛、肌肉痛,並伴有盜汗,若不及時治療可遷延數月,常伴有淋巴結和肝脾腫大、食欲減退。根據感染方式和部位可分為:①潰瘍腺型,最多見,占發病總數的75~85%,由吸血昆蟲叮咬感染,在病原入侵處有一小潰瘍,輕度疼痛,相應局部腋下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50%經1~2個月消退,亦有淋巴結破潰流膿、傷口經久不愈者。②胃腸型。進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細菌經小腸粘膜侵入。除發冷、發熱外可有腹痛、惡心、嘔吐、腹瀉、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偶有腹膜炎。③肺胸膜型。細菌經呼吸道侵入。表現咳嗽,痰不多,胸骨壓痛,咯血少見。可有肺炎、肺膿腫或胸膜炎等。肺門淋巴結常腫大。④眼及咽腺型。眼結膜及咽部可有潰瘍,頸或頜下淋巴結腫大或化膿形成潰瘍,膿液培養可有圖萊裡熱桿菌。⑤傷寒型。臨床表現似傷寒,肝脾腫大,血培養陽性,病情重,死亡率高。

  診斷 本病患者的白細胞可以正常或升高,血沉快,痰、膿液等分泌物可以培養陽性。亦可作動物接種。但最方便的方法還是抗體的測定,二次血清檢測抗體有4倍升高有助診斷,一次恢復期血抗體滴度>1:160,說明曾感染過。皮膚試驗對臨床和流行學調查有幫助,但皮試抗原需自行制備。

  治療 首選鏈黴素肌註,療程7~10天。亦可用慶大黴素、四環素和氯黴素。註意降溫,保持潰瘍面清潔。

  預防 要重視飲水和食品管理,加強對寄主的控制管理,避免與病獸接觸,必要時可註射菌苗,減毒活菌苗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