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體液內有害或多餘的成分通過半透膜排出體外的治療方法。透析療法常用於急性或慢性腎功能衰竭、藥物或其他毒物在體內蓄積的情況。透析療法是搶救腎功能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慢性)的有效措施。常用的透析療法有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療法 將患者的血液和透析液同時引進透析器(兩者的流動方向相反),利用透析器(人工腎)的半透膜,將血中蓄積的過多毒素和過多的水分清出體外,並補充充堿基以糾正酸中毒,調整電解質紊亂,替代腎臟的排泄功能。

  溶質清除的原理 根據彌散和對流的原理以清除血中毒素。

  ①彌散。血中毒素的清除,是利用血液與透析液在半透膜兩側的溶質濃度差實現的。毒素由濃度高的一側(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透析液側)移動,從而達到降低血中毒素的目的。小分子毒物的清除是通過彌散原理。

  ②對流。若在半透膜的血側加正壓或在透析液側加負壓,膜兩側的壓差即為跨膜壓。在一定的跨膜壓力下,血中毒素隨水的跨膜移動而由血側達到透析液測。大、中分子毒物的清除是通過對流原理。

  血液透析的毒素清除量為彌散與對流清除量的總和。彌散清除量與透析膜的面積、毒素在膜兩側的濃度差及膜的通透性成正比。對流清除量與膜的篩系數和毒素的血濃度高低及跨膜壓大小引起的超濾量成正比。提高透析液流量(一般為500ml/min)和血流速(一般為200~300ml/min )則可減少透析液與血液在膜上的阻抗,從而提高透析療效,若血流速低於100ml/min則常為無效透析。

  水清除的原理 水的清除是通過滲透和超濾原理來實現的。①滲透。水的移動方向決定於透析膜兩側的滲透壓,水由滲透壓低的一側向滲透壓高的一側移動。當血滲透壓低於透析液者時,則血中存瀦過多的水分由血側向透析液側移動,從而達到脫水的目的。②超濾。若血側的壓力大於透析液側,則在跨膜壓作用下可將血中存瀦過多的水分被驅趕到透析液側,從而達到脫水的目的。

  水的脫出量為滲透及超濾濾出量的總和。超濾出的水量與跨膜壓、膜的超濾系數和膜面積成正比。

  透析液 血液透析應用的透析液由濃縮透析液與透析用水按1:34的比例混合配制而成。成分(見表)。為糾正酸中毒透析液內需加入堿基,有醋酸鹽透析液和碳酸氫鹽透析液兩種,醋酸鹽透析液價廉,易配制,85%的血透患者采用的是醋酸鹽透析液,但醋酸鹽有抑制心肌收縮力、擴張末梢血管作用,對年邁、心功能差者易引起癥狀性低血壓。碳酸氫鹽透析液無醋酸鹽對心血管系統的副作用,安全,更符合生理要求,但需特殊機器設備、配制較復雜且價格較貴。透析用水是自來水經過濾、吸附、軟化及反滲等處理後得到的95%以上的去離子水。透析液中各種離子濃度、pH和滲透壓需與血漿相似,且為無菌、無致源者方可供臨床使用。

透析液的成分

  血液透析器 俗稱人工腎,有空心纖維型、盤管型及平板型三種。最常用的是空心纖維型,由1~1.5萬根空心纖維組成,空心纖維的壁即透析膜,具半透膜性質。血液透析時血液流入每根空心纖維內,而透析液在每根空心纖維外流過,血液的流動方向與透析液流動方向相反,通過半透膜原理清除毒物,通過超濾及滲透清除水分。透析膜有銅仿膜、醋酸纖維膜、聚丙烯腈膜、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膜、聚砜膜等多種,而以前兩者為常用且價低廉,對小分子毒物清除效果好,但對中、大分子毒物清除較差。後數種膜價昂貴,但對大、中、小分子清除均好,生物相容性好。

  透析機 包括電子監測系統(以保證透析過程安全進行)以及透析液的供水裝置系統。

  透析血管通路 包括將人體動脈血引出使流入透析器的動脈端和將凈化的血液送回人體靜脈的靜脈端,形成一個體外循環通路。緊急透析時可采用兩根針直接穿刺動脈和靜脈進行透析。或應用動、靜脈外瘺進行透析,即將兩根矽膠管,一根插入動脈,另一根插入靜脈,兩管分別連接於透析器的動脈端和靜脈端。透析結束時用一連接管將插入動、靜脈的矽膠管相連接構成外瘺,透析時,將連接管取出。慢性血液透析患者應用體內動、靜脈內瘺進行透析。將病人皮下的動脈與鄰近的靜脈相吻合做成內瘺。透析時用兩根針分別穿刺動脈及靜脈而構成體外循環。外瘺易發生感染,有時會發生瘺管銜接處脫落導致大出血,內瘺管則無上述缺點。

  抗凝 為保證血液流經透析器的空心纖維管時不發生凝血,需加抗凝劑。常用的抗凝劑為肝素。出血傾向嚴重者可采用小劑量肝素化、體外肝素化或無肝素透析,或應用小分子量肝素或透析膜敷抗凝劑的透析器。

  血液透析的適應癥 包括:①急性腎功能衰竭;②急性藥物或毒物中毒;③慢性腎功能衰竭;④腎移植前的腎功能衰竭或移植後排異反應使移植腎無功能者;⑤其他疾病(肝功能衰竭、精神分裂癥、牛皮癬等)。

  血液透析的相對禁忌癥 包括:①病情極危重、低血壓、休克者;②嚴重感染敗血癥者;③嚴重心肌功能不全或冠心病者;④大手術後3日內者;⑤嚴重出血傾向、腦出血及嚴重貧血者;⑥精神病不合作者;⑦惡性腫瘤患者。

  透析時數 一般患者需每周血液透析3次,每次4~5 小時。應盡早開始透析以利糾正由於毒素蓄積過多導致的不可逆性臟器損傷及機體的代謝紊亂,當肌酐清除率下降為10~12ml/min時即應開始透析。15~60歲患者透析效果好且安全,但由於透析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新透析設備的不斷出現,70歲以上的患者亦可獲得好療效。

  透析患者的營養 為保證透析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康復率,血透患者應保證每日攝入蛋白質1.0~1.2g/kg及熱卡35kcal/kg,同時應攝入足夠的水溶性維生素及微量元素以補充透析丟失量。透析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各國報道不一,約為50~80%,10年存活率超過50%者亦有報道。

  腹膜透析療法 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半透膜,通過腹透管向腹腔註入腹透液,通過彌散原理清除毒素,糾正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通過滲透原理(向腹透液內加葡萄糖以提高腹透液的滲透壓)以達到超濾脫水,替代腎臟的排泄功能。

  腹膜透析原理 腹膜透析的設備較血液透析簡單,可在床邊操作,又可避免體液平衡的突然變化。腹腔的總面積為2.2m2,大於兩腎的總濾過面積(1.5m2)。血中的溶質(包括尿素氮、肌酐、鉀、磷、葡萄糖等)及水分,通過腹膜上的毛細血管壁(第一途徑)及毛細淋巴管壁(第二途徑)與腹透液進行交換。腹膜透析時血中溶質依次通過腹膜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間隙孔、基底膜及上皮細胞間隙孔、腹膜間質、腹膜間皮細胞間孔後到達腹腔。腹膜上有豐富的毛細淋巴管,溶質及水亦可通過淋巴管的扁平上皮間隙孔與腹透液進行交換。淋巴管有瓣膜,使淋巴液呈單向向心性循環。淋巴液中各種溶質的含量高於血漿,每天經淋巴管回吸收的蛋白質約為血漿總蛋白質量的50%。有規律的腹式呼吸運動和平臥位可促進淋巴循環,從而可提高物質交換速度和增加蛋白質的回吸收。

  腹膜透析的臨床應用 腹膜透析分為持續性非臥床式腹膜透析(CAPD,患者可隨身攜帶設備自由活動)、持續性循環式腹透(CCPD,優點同CAPD,夜間依靠腹壁透析機進行透析,白天仍可工作)及間歇性腹膜透析(用於急性患者)。一般每日應進行4~6次腹透,每次灌入2000ml腹透液。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不同,通過腹腔毛細血管的血流量約為60~100ml/min時可獲得理想的透析結果。腹膜透析為持續低流量透析,對患者機體內環境及心血管系統、血液動力學的影響均小於血液透析,故適用於年邁、心功能不良者。腹腔上的孔徑大於常規使用的透析器膜的孔徑,故對大、中分子的清除優於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無需依賴機器,操作簡便,無需特殊培訓人員,故價低廉,在基層醫療單位均可開展。雖然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的適應癥相同,但各有利弊,不能互相取代,故應根據患者的原發病因、病情及醫療、經濟條件作適當選擇,使患者得到最大效益。下述情況應優先考慮腹膜透析:①高齡、心血管系統功能差者。②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困難者。③出血傾向嚴重不能作血液透析全身肝素化者。④糖尿病腎病尿毒癥者,將胰島素加入腹腔,可使血糖控制較好。下述情況為腹膜透析的禁忌癥:①腹部大手術後三日內。②腹膜有粘連、或有腸梗阻者。③腹壁有感染無法殖入腹透管者。④腹腔腫瘤、腸瘺、膈疝等。

  無菌操作不嚴格可引起腹膜炎,反復發作腹膜炎可使腹壁的透析面積減少,透析療效減退。此外由於腹膜上的膜孔大於血透器膜上的孔徑,故營養物質從腹透液的丟失較血透時嚴重,持續非臥床的腹膜透析每日丟失蛋白質可達6~10g,氨基酸丟失15~30g/周,故腹透患者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應為1.2~1.5g/kg,熱卡亦為35kcal/kg,同時應補充足量的水溶性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長期營養不良可造成惡液質。故嚴格的無菌操作以及足夠的營養是腹膜透析成功的保證。腹膜透析的存活率第1、2、3、4、5年分別為90%、80%、70%、65%及46%,約每年遞減10%,國外有報道已存活20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