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戰劑引起的中毒。化學戰劑也稱軍用毒劑或化學毒劑,簡稱毒劑,是一類用於戰爭目的,具有劇烈毒性,能大規模毒害和殺傷人畜、植物或農作物的化學物質。化學戰劑被裝填在各種武器彈藥內成為化學彈藥,加上各類火炮、火箭發射器、導彈或航彈,乃至航空佈灑器等施放器材,就製成能殺傷對方有生力量和牽制對方軍事行動的化學武器。化學武器對人體造成損傷的主要表現,實際上就是化學戰劑中毒。此外,彈片可造成創傷。

  化學戰劑對人員的殺傷作用為傷害人體各各個系統、組織和器官,造成局部中毒或全身中毒。毒劑不僅可從無防護人員的呼吸道、眼、皮膚、消化道和傷口等處侵犯機體直接引起中毒,而且可以使地面、水源、糧食、武器裝備或物資器材等染毒而間接引起人員中毒。染毒空氣可隨風擴散到一定距離以外,並能侵入防護不嚴密的工事、坑道、車輛、坦克和建築物內,傷害隱蔽的有生力量。持久性毒劑能使較大范圍的地面和空間染毒,殺傷作用可以維持一定時間,隨時能造成人員中毒。然而,化學戰劑的殺傷作用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因而也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例如,對有防護訓練和準備的人員,其殺傷威力和牽制作用大為削弱。再如,大風雨和大雪都會影響毒劑施放;風向不利或不定,地溫高於氣溫度時,暫時性毒劑的使用便受到限制。此外,各種地形地物也會直接影響到化學戰劑的殺傷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交戰國使用過的化學戰劑(包括特殊化學毒物)不下60~70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毒劑絕大部分被淘汰。如今,即使加上若幹新類型的,或稱作為潛在的化學戰劑,其總數不過20種左右;現階段外軍裝備的或大量貯存的重要化學戰劑也不過15種左右。但植物殺傷劑、有機磷農藥以及為數眾多的有毒化工原料,在平時生產和貯存量很大,一到戰時,隨時有可能拿來作為化學戰劑使用。此外,還有一類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毒化學品,可被恐怖分子用於破壞活動。這些毒物雖不屬於化學戰劑,但也應列作化學武器醫學防護的對象。

  在和平時期,各種化學事故造成的危害並不亞於戰時化學戰劑造成的後果。如1984年底在印度博帕爾的一傢農藥廠,發生瞭一起重大的漏毒事故,數十噸化學中間體異氰酸甲酯散播出,造成至少有2500人死亡和大約12萬人中毒的特大事故。這一典型事例說明,在平時作好化學毒物大規模中毒事故的化學救援和醫學防護的準備,也是十分必要的。

  化學武器損傷防護醫學 簡稱防化醫學。是研究化學戰劑中毒防護問題的一門醫學專業。其任務是在化學戰中應用醫學手段配合防化學部門的物理和化學防護措施,提供醫學防護保證,最大限度地使部隊和人民群眾免受或減輕化學武器的傷害。包括檢毒、消毒、防護、急救和治療等。防化醫學的內容有:①化學戰劑中毒的毒理學,含醫學防治問題;②化學戰劑對污染食物和水源後的衛生學問題,即食物和水源中化學戰劑的檢定、消毒和處理問題;化學戰劑中毒傷員的洗消問題。

  化學戰劑可以按毒理學、殺傷作用持久性、戰鬥效果和毒害作用出現快慢等分類(見表)。從防化醫學角度出發,為研究其毒理學以及中毒急救和防治,以毒理學分類更為實用。

重要化學戰劑分類

  神經性毒劑中毒 神經性毒劑是一類對多種動物和人類有劇毒的有機磷酸酯和有機磷酸酯化合物,故也稱有機磷毒劑。能強烈抑制膽堿酯酶的活性,使神經系統的重要化學遞質乙酰膽堿不能被酶促水解,造成乙酰膽堿蓄積,導致神經系統一系列毒性反應。沙林 (sarin)、梭曼(soman)和VX是當代重要的化學戰劑。

  神經性毒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支配的膽堿能受體,引起一系列毒蕈堿樣癥狀、煙堿樣癥狀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中毒表現為縮瞳、呼吸困難、流涎、肌顫、驚厥。中毒嚴重者若未及時搶救,可能幾分鐘到幾小時內死亡。根據中毒史、臨床癥狀特點和測定血液膽堿酯酶活力結果,可以明確診斷。

  神經性毒劑中毒的機理清楚,因此可以找到有效的抗毒劑。有效的抗毒復方基本上由以下三類藥物組成:抗膽堿藥物阿托品等;氨基甲酸酯類可逆性膽堿酯酶抑制藥(在預防給藥條件下作為膽堿酯酶保護藥)吡啶斯的明等;肟類膽堿酯酶重活化劑氯磷定(2-PAM-Cl)、雙磷定(TMB4)、雙復磷(toxogonin)和HI-6等。這幾類抗毒劑經合理配合,能取得相對滿意的防治效果。目前對梭曼中毒的防治效果不及對沙林或VX,因梭曼中毒後形成的磷酰化酶極易老化,不易重活化。

  糜爛性毒劑中毒 糜爛性毒劑通過皮膚、眼和呼吸道等途徑使人中毒,主要引起皮膚、粘膜組織細胞損傷,產生炎癥、糜爛、壞死等病理變化,並能從局部吸收到體內,引起廣泛的全身性中毒。以芥子氣[S(CH2CH2Cl)2]和路易氏劑(ClCH=CHAsCl2)為主要代表。中毒後有潛伏期,一般在幾小時甚至一天後才出現癥狀。大劑量液滴染毒,尤其是路易氏劑液滴染毒後,若消毒不及時或處理不當,才有引起死亡的可能。皮膚中毒後出現紅斑、水皰、潰瘍、色素沉著等。眼對糜爛性毒劑很敏感,接觸後出現疼痛、流淚、結膜充血水腫,重者角膜損傷。呼吸道中毒後出現鼻、喉部灼痛、流涕、咳嗽、吞咽困難,嚴重時可產生呼吸道偽膜性病變。芥子氣也可作用於造血組織,引起白細胞總數和淋巴細胞計數的顯著下降,嚴重者還可影響紅細胞和血小板。路易氏劑吸收中毒後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廣泛的體液滲出、出血、血液濃縮、血壓下降、循環衰竭等嚴重癥狀。根據中毒史、癥狀特點、臨床化驗和結合毒劑檢定,可以診斷。

  芥子氣中毒尚無特效抗毒劑,硫代硫酸鈉僅在特定條件下(中毒後半小時以內),使用特大劑量才能奏效,故無實用意義。綜合治療措施(如結合燒傷治療法)對芥子氣中毒有一定療效。路易氏劑中毒特效抗毒藥為二巰基丙醇、二巰基丙磺酸鈉以及中國首先提出的重金屬中毒抗毒藥二巰基丁二酸鈉,後者毒性低,療效高,對路易氏劑中毒有很好的抗毒效果。

  失能性毒劑中毒 失能性毒劑簡稱失能劑,能使人產生暫時性精神和(或)軀體功能障礙,從而不能執行軍事任務、喪失戰鬥能力。當前主要代表是BZ及其結構類似物,它們是作用很強的抗膽堿能化合物,具有中樞及周圍神經系統的抗膽堿能作用,中樞作用尤強。對中樞的作用主要是幹擾或抑制突觸間信息的傳遞,破壞高級調節功能,引起思維、感覺和運動等功能的障礙。BZ中毒後一般有1小時以上的潛伏期,癥狀發展緩慢,幾小時到十幾小時後達高峰。主要表現有眩暈、無力、嗜睡、思維活動遲緩、理解力和記憶力減退,運動失調、幻覺、行為失常和譫妄等;周圍癥狀有口幹、瞳孔散大、潮紅、心跳加快、體溫升高和尿瀦留等。通過中毒史、癥狀特點和毒劑檢定結果,可以診斷。

  BZ中毒用可逆性膽堿酯酶抑制藥毒扁豆堿治療。中國首先人工合成的催醒寧(鹽酸1,3,3-三甲基-5-二甲氨基甲酰氧基吲哚滿)和催醒安〔鹽酸 N,N-二甲氨基甲酸間 -(2-二甲氨基乙氧基)-苯酯〕化學結構比毒扁豆堿簡單、解毒作用與其相似,但毒性較小,作用時間也較長些。

  全身中毒性毒劑中毒 這類毒劑含有氰基,故也稱氰類毒劑,以氫氰酸 (HCN)為代表。

  氫氰酸進入機體後,氰離子迅速與體內參與組織呼吸的細胞色素氧化酶結合,破壞瞭組織對氧的正常利用,造成細胞窒息。呼吸衰竭是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於死者的血液中含有很多未被組織利用的氧,皮膚呈粉紅色,與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病人相似。吸入亞硝酸異戊酯用於氰類毒劑中毒的急救用,高鐵血紅蛋白形成劑4-二甲氨基苯酚(4-DMAP)是有效的抗氰藥物。

  窒息性毒劑中毒 窒息性毒劑對肺有刺激作用,並能引起肺水腫,從而導致呼吸障礙,使人窒息,以光氣(COCl2)為代表。光氣中毒病程進展緩慢,臨床上可分為4期:刺激期、潛伏期、水腫期和恢復期。光氣中毒的救治措施主要是防治肺水腫,目前還缺乏特效療法,須采取綜合治療。

  刺激性毒劑中毒 該類毒劑對眼和上呼吸道有強烈刺激作用,重要的有苯氯乙酮、亞當氏劑、CS(鄰氯亞甲基丙二腈)、CR〔二苯並(b,f)(1,4)氧氮雜草〕。人接觸後產生強烈的流淚、噴嚏、咳嗽、胸痛等癥狀。眼損傷癥狀一般為流淚、疼痛、眼瞼紅腫。上呼吸道癥狀多為灼熱、疼痛、分泌物增多。嚴重者有肺部病變,如肺炎或水腫。皮膚刺激癥狀為灼痛、紅斑,重者有小皰。一般情況下,刺激性毒劑難以造成嚴重損傷或死亡。由於中毒癥狀較快消失,一般不需要作特殊治療,必要時可采取對癥治療。

  植物殺傷劑中毒 植物殺傷劑是使植物落葉、枯萎或生長反常,從而導致損傷或毀壞植物的化學物質。按軍用目的分為除莠劑、落葉劑和土壤不育劑三大類。植物殺傷劑本來對人、畜和農作物在一定程度上沒有什麼危害,但大規模使用時,不僅造成毀滅植物的後果,而且對人、畜造成多方面的傷害,從而產生瞭軍事上的效果。大批居民誤食嚴重污染的糧食和食物後可中毒,所以,植物殺傷劑實際上已作為化學戰劑使用。

  植物殺傷劑品種繁多,毒理作用各異。戴防塵口罩、護目鏡、橡膠手套和緊身服可防止其中毒。平時接觸這類化合物時,必須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可采取對其他化學戰劑相同的防護措施。

  植物殺傷劑毒性較小,隻要不誤食染毒食物和水,不在污染區久留,便不會引起傷害。若有液滴落在皮膚上,應及時擦去,再用溫水或肥皂水沖洗。眼鼻染毒時可用小蘇打水沖洗。誤食染毒食物時,應先催吐,必要時洗胃,還可以喝濃茶和服用利尿藥,以加速毒物從體內排出。嚴重中毒者,必須及時送醫院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