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某幾型沙眼衣原體引起的一種性傳播疾病。又稱第四性病或性病性淋巴肉芽腫。主要侵犯腹股溝和直腸周圍的淋巴結,形成膿腫、潰瘍和瘺管,多年後還可引起直腸狹窄、外陰象皮腫等。本病在中國極為少見。

  病原體是沙眼衣原體的L1L2L3型,這三型衣原體的毒性大於其他沙眼衣原體株。臨床標本中不易分離。經性交傳播。經3~30天的潛伏期(一般10天左右)於病原體進入處發生初瘡,為針頭至豆大的糜爛、水皰或膿皰,病情輕微,很快自然消退,常不為患者註意。隨後1~2個月內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質硬、疼痛、互相融合,並與皮膚粘連,後破潰形成瘺孔,流出膿液,部分病例可不化膿而自行消退。常見一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在腹股溝韌帶處的皮膚表面形成一個溝槽,這有診斷價值。晚期的典型癥狀是男女外生殖器的淋巴水腫,甚至象皮腫。女病人的初瘡多在陰道,盆腔淋巴結發炎,引起直腸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癥,形成肛周膿腫和直腸、陰道或其他部位的瘺管,可導致直腸狹窄。男性的尿道受侵也可形成瘺管和狹窄或包皮淋巴水腫。多數病人有輕度全身癥狀,如發熱、關節痛等。少數患者還可發生多形性紅斑、結節性紅斑樣皮疹。

  診斷主要靠臨床癥狀,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粘連成塊,生殖器、肛門部的瘺管,淋巴道阻塞等癥狀可提示有本病的可能性。血清補體結合試驗和弗賴氏試驗(病原體抗原皮內註射,註射處於48~72小時後出現紅色丘疹,即為陽性)都有助於診斷。本病註意與軟下疳、腹股溝肉芽腫鑒別。軟下疳時腹股溝淋巴結腫大但較痛。初瘡多發,有多量膿性分泌物,可查到杜克雷氏嗜血桿菌。腹股溝肉芽腫通過性接觸感染,但也可通過非性接觸感染。損害大且破壞性重,病變持久,由肉芽腫性克萊佈斯氏菌感染,切片中可找到多諾萬小體。

  早期病變用抗生素(如四環素)和磺胺類藥物治療有效。晚期病變用四環素與磺胺聯合治療,並用外科方法矯治其並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