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顱上半部的疼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可由全身病、頭部器官疾病及腦部病變引起。頭痛不包括面部疼痛。頭部疼痛的敏感結構包括覆蓋在頭顱表面的組織,如頭皮、皮下組織、肌肉、肌膜、尤其是動脈、顱內的血管(如腦膜動脈和顱底動脈、靜脈竇及其分支)、顱底部的硬腦膜、三叉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面神經的中間神經以及頸1~3神經根等。這些疼痛敏感組織可因顱內、外血管的擴張、頭頸部肌肉的持續性緊張,以及受到牽引、壓迫、炎癥等等刺激而發生頭痛。頭部器官疾患可引起牽涉痛,精神因素可致功能性頭痛。大多數頭痛不是嚴重的疾病,但頭痛有時是某些嚴重疾病的早期信號,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對頭痛患者要認真檢查、診斷,早期治療。

  病因分類 頭痛可因全身性疾病或局部性疾病引起。伴發頭痛的全身性疾病很多,包括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流感、傷寒、瘧疾等,慢性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病、尿毒癥、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急性和慢性中毒如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鋁中毒、汞中毒等。能引起頭痛的局部病變包括頭部器官疾病如青光眼、中耳炎、乳突炎、鼻竇炎等,頭皮、顱骨疾病如感染、外傷、腫瘤等,頸部病變如頸肌炎癥、外傷、情緒緊張及特殊姿勢等因素所致的頸枕部肌肉持續性收縮等,引起頭痛的顱內病變包括外傷如急性顱腦外傷、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腫,感染如腦膜炎、腦炎、腦膿腫等;血管性疾病如腦動脈硬化、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動脈炎、動脈瘤等;腫瘤如腦瘤、腦轉移瘤及其他占位性病變等。腰椎穿刺後或腰椎麻醉後亦可以出現頭痛。頭痛也見於多種神經障礙,如神經癥等。根據病因,可將頭痛分為以下種類。

  血管性頭痛 是血管舒張功能障礙所引起的頭痛。多為頭部脹痛、牽扯痛、搏動性跳痛、電擊痛等,常為雙側或全頭痛。可伴有惡心、嘔吐。低頭、咳嗽、用力、發熱、缺氧等可使頭痛加重。頭痛的發作與月經、季節或環境有較密切的關系,病因消除後頭痛可緩解或消失。高血壓性頭痛是顱內動脈持續擴張的結果,為額、枕部或彌漫性全頭搏動性鈍痛。清晨,低頭及用力時頭痛加重,休息時可緩解。頸外動脈分支擴張可致搏動性跳痛,多局限於一側,壓迫同側頸總動脈或頸外動脈分支可使頭痛減輕。麥角胺可使頸外動脈及其分支收縮,搏動減弱,從而緩解頭痛。顳動脈炎頭痛呈燒灼樣持續性頭痛,早期有發熱,顳動脈增粗,觸壓痛明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少數病例可有眼肌麻痹。

  偏頭痛 也是一類血管性頭痛,多見於女性,發作前有先兆,多為一側性搏動性痛。

  腦血管病性頭痛 顱內動脈瘤多表現一側眼眶周圍搏動性痛或脹痛,有時伴動眼神經不全麻痹。腦血管畸形有癲癇發作、出血和頭痛三大特征。動脈瘤和腦血管畸形均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所致的頭痛為全頭部爆烈樣劇痛,伴惡心、嘔吐。高血壓腦出血可有劇烈頭痛、嘔吐及意識障礙。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有輕度頭痛,很少伴發嘔吐。

  顱內感染性頭痛 各種病原引起的腦炎、腦膜炎均有頭痛、頸項強直和急性感染中毒癥狀。頭病以枕部或深在而彌漫的跳脹痛或撕裂樣劇痛。屈頸、咳嗽、用力時頭痛加劇。病情好轉頭痛隨之減輕或消失。腦脊液呈炎癥性改變。

  腦腫瘤性頭痛 腦腫瘤及其他占位性病變如膿腫、血腫等所致的頭痛,因顱內壓力增高或直接壓迫刺激腦膜,牽拉血管及神經而發生頭痛。腦腫瘤病人的頭痛常常是首發癥狀,初起多為間歇性輕度頭痛,以後隨著腫瘤的發展而逐漸加重,並可伴有嘔吐。天幕上腫瘤多在額顳部頭痛,天幕下腫瘤常於顳枕部頭痛,半球腫瘤為病灶側頭痛。這類頭痛伴有局灶性體征、癱瘓、失語和小腦性共濟失調等。

  頭部器官疾病頭痛 機理各異。長時間閱讀疲勞及屈光不正時可感到額部及眶上部頭痛。眶部組織及眼內結構的炎癥和虹膜睫狀體炎可引起劇烈頭痛。視神經炎時出現額部頭痛,眼球轉動時球後有牽引性疼痛,而且視力突然減退。急性青光眼時可出現劇烈眼痛,伴頭痛、惡心、嘔吐等。中耳炎、乳突炎所致頭痛位於耳周及枕部。鼻及鼻竇炎所致頭痛部位與病變部位密切相關。鼻咽癌頭痛早期為斷續性,稍後為持續性,並可伴有面部發麻。牙病除局部疼痛外,可引起患側頭痛。顳頜關節病的疼痛主要在顳頜關節附近,亦可向額顳、枕部放射性頭痛。

  肌收縮性頭痛 又稱緊張性頭痛,多見於青壯年女性。頭痛為緊箍樣,重壓、牽扯樣彌漫性脹痛,以頂枕部明顯,情緒緊張、焦慮、失眠時頭痛加重,多伴有神經癥癥狀,而無陽性體征。

  功能性頭痛 即非器質性病變引起的頭痛,於各類頭痛中最為多見。呈脹痛、緊箍感或重壓感,性質不劇烈,部位不固定,可因情緒緊張或疲勞等加重。常伴有頭昏,疲乏無力,記憶力減退,註意力不集中,失眠,多夢以及情緒不穩等。

  此外,在兒童和青壯年中可見到一種以頭痛為主的癲癇發作,稱為頭痛型癲癇。頭痛多驟然發生,性質劇烈,為雙顳部或前額部跳脹痛,一般持續數分鐘或數十分鐘。頭痛發作時伴有頭暈、面色蒼白、出汗、嘔吐等癥狀。腦電圖檢查可出現癲癇波。

  診斷 對頭痛病人應詳細瞭解病史,仔細進行體格檢查。根據病情作血、尿、糞便和肝、腎功能,血糖、血沉等檢查。為查清頭部器官情況,應作眼、耳、鼻、咽喉及口腔檢查。必要時還作鼻竇、眼眶、乳突部及牙齒的X射線攝影檢查。對疑有顱內壓增高者,應查眼底,並根據病情選作頭顱或頸椎X射線攝影、腰穿、腦電圖、腦超聲、腦血管造影、放射性素掃描及頭部CT掃描檢查。

  治療 以病因治療為主,並配合對癥治療,如用50%葡萄糖、20%甘露醇等靜脈給藥以解除顱內高壓所致的頭痛。麥角胺可使頸外動脈及其分支收縮,搏動減弱,可治療血管性頭痛。還可用強痛定、痛痙寧等鎮痛劑,或合並使用安定、硝基安定等安定藥以加強鎮痛效果。並根據頭痛部位選給刺風池、合谷、太陽、列缺、百會、印堂等穴位針灸治療。對局部疼痛可用0.5~2%普魯卡因局部或穴位封閉以緩解或阻斷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