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主要表現為嚴重的全身中毒癥狀和循序成批出現的斑疹、丘疹、皰疹、膿皰等皮疹,最後常遺留瘢痕。曾在全世界流行,傳染性強、病死率高,對人類危害極大。倖存者的面部經常遺留麻斑。自從廣泛接種牛痘以來,天花發病率明顯降低,至1960年以後,天花在中國停止傳播。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天花已在全世界徹底消滅,這是人類消滅的唯一傳染病。隨著天花的徹底消滅,全世界已停止接種牛痘。但天花仍可能重新流行,這是由於:①目前還有少數實驗室保存天花病毒;②②某些動物病毒與天花病毒很類似,如猴痘病毒雖主要在猴群中傳播,少數情況下也可傳播給人;白痘病毒雖也僅見於野生動物,但與天花病毒非常相似,能在人類引起流行;③在民間還保留人痘材料(天花病毒)的可能性尚難完全排除。對此需保持警惕。

  病原體 天花病毒為DNA病毒,屬痘病毒科,可在雞胚絨毛尿囊膜和人羊膜細胞等組織培養細胞中生長,因此可用培養的方法分離天花病毒以輔助診斷。本病毒在體外生活力較強,故容易通過污染的衣物、玩具、食品、塵埃等傳播,但不耐濕熱。蒸汽消毒法、紫外線及常用的消毒劑能將其殺滅。天花病毒有兩種毒株,一種是天花病毒,毒力較強,引起典型天花;另一種是類天花病毒,毒力較弱,引起輕型天花(類天花),天花病毒經呼吸道粘膜侵入人體,經病毒血癥後播散至全身各臟器、組織。

  臨床表現 潛伏期10~14日。起病急驟,中毒癥狀較重,突然寒戰、高熱(體溫急驟上升至39~41℃)、頭痛、四肢和腰背酸痛、高度無力、惡心嘔吐、表情痛苦、結膜充血等,2~3日內上述癥狀達高峰。部分病人尚可出現少量麻疹樣、猩紅熱樣、蕁麻疹樣或出血性前驅疹,1~2日內消退。至病程第3~4日,體溫下降,自覺癥狀減輕,頭面部開始出現皮疹,以後向下蔓延,1~2日內遍及全身。皮疹初為紅色斑疹,迅速轉為圓形丘疹,直徑2~4mm,質堅實,深藏皮內。病程第6~7日,丘疹變為多房皰疹,周圍隆起,中心凹陷呈臍狀,以後皰疹內液體逐漸混濁,周圍有紅暈,體溫逐漸增高。病程第8~9日,皰疹轉為膿皰,周圍紅暈更明顯,全身皮膚紅腫、疼痛,體溫繼續增高,呈膿毒血癥表現,可有肝脾腫大、神志模糊或狂躁。同時眼結膜、呼吸道、胃腸道、泌尿道粘膜出現炎癥和小潰瘍,引起畏光、流淚、咳嗽、聲啞、咽痛、吞咽、大小便疼痛等癥狀。病程第10~12日,體溫下降,全身癥狀逐漸消退,膿皰開始幹涸。病程2周末結成黃綠色厚痂。病程3~4周末痂皮脫落,半數患者遺留瘢痕。如果皮膚損害僅侵犯表皮,痊愈後可不留瘢痕,若皮膚損害較深,侵犯真皮,則痊愈後必然遺留瘢痕,由於面部皮脂腺較多,損害較重,瘢痕明顯,故病人多有麻臉。天花皮疹的特點是:分佈對稱,呈離心性,以頭面及四肢等暴露部位為多,軀幹部較少。而且同一部位常處於同一發展階段,即同是斑疹或同是皰疹或結痂。這些特點與水痘顯然不同,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佈,以軀幹較多,四肢較少。皮疹先後分批出現,即同一部位皮膚常同時有斑疹、丘疹、皰疹和結痂。未種過牛痘的天花患者,約90%以上有上述典型表現。此外尚有輕型和重型天花。輕型天花多發生於已有一定免疫力(如種過牛痘)或感染瞭毒力弱的病毒株(類天花病毒)的患者。重型者多發生於抵抗力較弱者,病死率較高。天花患者常發生皮膚、粘膜的繼發性細菌感染,如丹毒、蜂窩組織炎、皮膚膿腫、中耳炎、全眼球炎、喉炎、支氣管炎,重者可發展成敗血癥、骨髓炎、化膿性腦膜炎等。個別患者可發生腎炎、睪丸炎、腦脊髓炎。

  診斷 凡未接種過牛痘而又接觸瞭天花病人且在10~14日內發病者,全部可考慮本病,如果再出現典型皮疹,即可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查:①刮取丘疹或皰疹的基底組織塗片,檢查天花病毒包涵體。②取皰疹、膿皰液或痂皮研碎後的懸液,用高價免疫血清檢測天花病毒抗原。③取患者的鼻咽分泌物、血液、皰疹液或痂皮懸液進行病毒分離。血清學試驗(血凝抑制試驗、補體結合及中和試驗)亦有助於診斷。

  防治 采用對癥和支持療法。臥床休息;足量的水分和營養;保護皮膚粘膜清潔,避免繼發感染。亦可輸新鮮血或註射抗天花球蛋白以增強抵抗力。預防主要是種痘和疫情監測。疫情監測是對疑似天花、猴痘等進行檢測,發現可疑病人立即上報。病人需隔離至全身痂皮脫凈,隔離期至少到發病後40日。接觸者立即種痘並隔離檢疫觀察21日。對發現天花地區的居民,應進行普遍種痘並在交通要道實行交通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