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感官或借助於可隨身攜帶的簡單體檢工具,對被檢者的身體進行檢查的一種收集臨床資料的方法。通過體格檢查所獲得的是不依賴於被檢查者主觀意識而存在的客觀所見,稱體征。體征不同於被檢查者主觀感覺到的癥狀。有的癥狀不引起相應的體征,如失眠、頭痛和食欲不振等;相反,有的體征被檢查者自己覺察不到,不能形成癥狀,如肺內囉音、心界擴大等;還有的體征就是經體驗證實瞭的癥狀,如病人訴說發熱,再測其體溫為38.5℃,這一體征實際就是發熱癥狀的進一步確認;又如病人訴心慌,心臟聽診診發現有頻發早搏,後者就是心慌的具體表現。

  體格檢查的基本方法 是望診、觸診、叩診、聽診和嗅診。運用醫學基礎和臨床知識所作出的判斷,分別稱為望診、觸診、叩診、聽診和嗅診。根據這五診結果對被檢者的健康狀態或病情作的綜合判斷稱為體檢診斷。

  望診 又稱視診。即用眼觀察被檢者的全身和局部表現。適用范圍極廣。全身狀態中性別、年齡、發育、體型、營養、意識、面容和表情、體位、姿勢和步態的判定全靠視診,皮膚粘膜的色澤改變、發疹、出血、腫物、潰瘍和水腫等,頭部器官和頸部的外形、姿勢和血管、胸廓、乳房形態,呼吸的頻率與節律,心尖搏動,腹部外形,腹壁皮膚,胃腸型或蠕動波等,脊柱四肢的形態和活動度,肢體的不隨意運動等等也是望診的內容。醫務人員一接觸病人,望診就已開始,而且不停頓地貫穿於問診和進行其他檢查的過程中。

  望診時被檢查部位要充分暴露,必要時,還要顯露對側相應部位,以資對比。望診效果與光線有很大關系,觀察表淺部位時,最好采用天然光,照明用燈光不適於辨別輕微的顏色改變。檢查深暗部位,如咽、耳道、鼻腔等,需借助專門的照明用具如電筒、額鏡等。觀察隱約的隆起、凹陷或搏動時,采用由切線方向射來的光線,使被檢部位形成較顯眼的明暗對比,利於辨認。對目力難辨的細微改變,常借助於放大鏡。對視線難以直接到達的組織如眼底、鼓膜等,需借助於眼底鏡或耳鏡等簡單器械。

  觸診 即用手的觸覺來感知被檢者身體各部位有無異常。用手按壓,在按下或抬手後,問或看病人有何感覺,也屬觸診。觸診可用於身體各個部位,但對腹部檢查最為重要。

  常用的觸診法有:①觸感法。將指腹、掌指關節的掌面或手掌尺側輕貼在被檢部位,常用以檢查皮溫、脈搏、心尖搏動、語顫、震顫、震蕩和摩擦感等。②觸壓法。以單指或並攏的手指掌面按壓被檢部位,以瞭解其質地,試其有無疼痛和抵抗,以及有無串氣感等。當引出壓痛後,可突然抬起施壓手指,若病人覺疼痛加劇,並出現痛苦表情,則稱反跳痛,為腹膜壁層受炎癥累及的體征。波動感是淺部囊腫或膿腫和關節腔積液的征象。檢查腫物時,兩手食指對應地放在該腫物上,一指壓按,若另一指有被沖擊感,則稱波動感。握雪感即皮下串氣感,按壓時,觸診手指有小氣泡破裂的感覺,這是皮下氣腫的征象。③觸摸法。用手觸摸臟器或腫物的邊緣和表面等。觸診手法即被檢查臟器或腫物位置的深淺而異。檢查淺部組織器官時,用單手滑動觸摸法,即以並攏手指的掌面或手掌輕貼在被檢部位,徐徐滑動,用以檢查該部有無凸起或凹陷以及表淺臟器和腫物的表面輪廓和質地。檢查肌層以下的器官(如肝脾)或腫物(如骨瘤)時,基本手法同檢查淺部組織時,但觸指需帶動皮膚滑動,為瞭充分發揮觸指的觸覺,還可將另一手重疊於其上,帶動觸指滑動。檢查腹腔內較大臟器或腫物時,多用雙手配合觸摸法,即以一手將被檢臟器或腫物推向觸診的手進行觸摸,或用一手固定腫物,另手觸摸,或兩手同時相向觸摸;這多用於觸腎、子宮、卵巢、脾和深部腫物等。④沖擊觸法。手法隨使用目的的不同而異。檢查腹膜後的臟器或腫物時,將一手掌貼放在後腹壁相應部位,以短促有力的動作沖擊該臟器或腫物,使之碰撞在前腹壁上壓向深部的觸診手。檢查隱沒在腹水中的臟器或腫物時,檢查者將右手中間三指並攏,指端的指腹部抵於被檢部位,向深部沖壓,如此,可將介於腹壁和臟器或腫物間的液體沖開,使原來沉沒於液內的臟器或腫物浮起,碰到觸診的指端,此法又稱浮沉觸診法。

  觸診是醫生直接接觸病人身體的一項檢查,若手法不當或被檢查者心理準備不足,會出現防禦反應,如小兒哭鬧、抗拒,成人肌肉緊張等,影響觸診效果。因此,在觸診前應采取措施,使被檢查者能配合檢查。首先醫生觸診的手必須溫暖、幹燥,手法要輕柔、熟練,還要指導病人擺好體位,將被檢處放松。如檢查腹部時,應讓被檢者抑臥屈膝,放松腹肌。

  叩診 以手指直接或間接叩擊被檢部位,使之震動,產生音響,根據所聽到的音響或所感到的震動,來判斷該部位有無異常。以手指叩擊或以拳捶擊被檢部位,觀察或詢問有無疼痛,也屬叩診。叩診最適用於胸部器官的檢查,胸腔積液或積氣、肺實變或空洞、肺界、肺底移動度、縱隔寬度和心臟輪廓等都靠叩診確定。腹部檢查中也常利用叩診來確定肝脾邊界、腹水有無、子宮大小和膀胱充盈度等。

  叩診的手法可分為直接叩診法和間接叩診法兩種。①直接叩診法:是奧地利醫生J.L.奧恩佈魯格所發明。是用手指直接叩擊或用手掌直接拍擊被檢部位,分別稱為指叩法或拍叩法。指叩法現還用檢查骨骼的叩擊痛和赫沃斯泰克氏征等。拍叩法現還用於檢查肺部大面積實變、胸腔大量積液或積氣和腹腔大量積液等。用叩診錘叩擊被檢部位和檢查肌腱反射也屬直接叩診。直接叩診法不如間接法靈敏、準確,所以在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②間接皮奧裡氏叩診法:是繼承直接叩診法之後,由法國P.A.皮奧裡所創始,正式發表於1828年。現用定指指叩診法。手法是將左手中指的第二和第三節貼放在被檢部位,其餘四指和手掌稍抬離體表;右手中指各指節屈曲,使其指端垂直地叩擊左手中指的第二指節遠端或第三指節的近端。捶叩法即檢查者將一手手掌貼放在被檢部位,另手握拳,用尺側緣捶該手手背,捶擊時看被檢者有無疼痛表情或詢問有無疼痛,此法也屬間接叩診,常用於檢查肝腎有無叩擊痛。

  叩診時,被叩部位一定深度內的組織震動所形成的音響,稱叩診音。叩診音的性質決定於被叩組織的致密度、彈性、含氣量和與體表的距離。臨床上常遇到的叩診音有四種,即清音、鼓音、濁音和實音。清音的音調較低,音響較大,震動持續時間較長,板指感到的震動較明顯,是正常肺部的叩診音。鼓音音調更低,音響更大,震動時間更長,板指感到的震動更明顯,出現於含氣量大的組織、器官和病變,是腹中部和左下胸胃泡區的叩診音,氣胸和肺空洞叩診也呈鼓音。濁音音調高,音響弱,震動持續時間短,板指感到的震動較弱,是叩診被少量含氣組織覆蓋的實質臟器或病變時發出的音響,正常情況下可出現於被肺邊緣覆蓋的心左緣和肝頂部分,肺部炎癥或肺不張致肺含氣量減少時,也出現濁音。實音又稱重濁音或絕對濁音,音調最高,音響最弱,震動持續時間最短,板指感到的震動極弱,是叩診貼近胸腹壁的實質臟器和病變以及胸腹腔積液部位時發出的聲音。正常心臟和肝臟緊貼胸壁的部位,叩診呈實音,肺實變、胸腔積液、腹腔積液和心包積液處叩診也都呈實音。其他叩診音,如過清音和濁鼓音等都是這四種基本叩診音的變音。

  為瞭判斷某部位叩診音的性質,常需在該部位以相等的時間間隔和同樣力量重復叩擊3~4次,以利於對叩診音得出一正確的印象;為瞭發現叩診音的微小變化,一般采用對比叩法,即先叩身體一側的某個部位,再叩另一側的對應部位,對比叩診音,看有無差別。對比叩診的條件,如叩擊力量,板指的位置和壓力等要完全相同。

  聽診 是直接用耳或利用聽診器來聽取被檢者的器官或組織發生的聲音。分為直接聽診法和間接聽診法。①直接聽診法:是將耳直接貼在被檢者體表或在其身旁傾聽的檢查法。因此法不便於檢查身體某些部位,而且對病變的定位也不準確,所以已被間接聽診法取代。現在還用以聽病人的聲調、語態、震水音和關節摩擦音等,在無聽診器的情況下偶而還用於檢查急癥危重病人。②間接聽診法:用聽診器進行聽診,是法國醫生R.-T.-H.拉埃內克(1781~1826)所創始,發表於1819年。

  使用較多的雙耳聽診器可根據被檢器官產生的聲音音調的不同,選用合適的體件,如聽高音調時,用嵌膜體件,聽低音調時,用鐘形體件。間接聽診用於聽肺部呼吸音和呼吸附加音、心音、心雜音、心律失常、血管雜音、摩擦音和腸蠕動音等。

  聽診音一般都較低弱,容易受外來的、體內其他器官發出的或人為的音響幹擾,所以聽診的環境要安靜,醫生還要能做到在聽某個器官發出的音響時,對其他器官同時發出的音響聽而不聞。

  嗅診 利用鼻的嗅覺來辨別被檢查者呼出或身上散發出的氣味。呼氣的氣味可來自整個呼吸道的任何部分,也可來自口腔。氣味有的是病變發出的,如萎縮性鼻炎和牙周炎等發出的臭味,有的是食物存留發酵引起的,如嬰兒口中散發的奶酸味;還有的是經肺泡彌散出的,如糖尿病酮癥時呼出的酮味。被檢查者身上散發出的氣味,多來自汗腺、潰瘍或瘺管等,如腋臭、宮頸癌或乳癌潰破糜爛產生的腐臭味和結腸瘺發出的糞便味等。嗅診時應註意鑒氣味是病人身體散發的還是由外界沾染來的,一般通過詢問病史即可鑒別。嗅診往往能迅速提供重要的診斷線索。

  體檢順序 體格檢查必須全面系統、細致、正規,以免因遺漏體征為診斷造成困難。體檢應按一定順序進行。通常先觀察全身狀態,包括性別、年齡、體溫、發育、體型、營養、意識狀態、面容、表情、體位、姿勢和步態等;對急重病人還應及時測量血壓、脈搏和呼吸。接著再按皮膚、淋巴結、頭部器官、頸部、胸部、腹部、肛門、外生殖器、脊柱、四肢和神經反射的順序檢查。胸部檢查一般按胸廓、乳房、肺、心的順序進行。身體各部分,特別是具體檢查內容較多的肺、心和腹部,還要按望、觸、叩、聽的次序檢查,嗅診常在與就診者對話中就已做到。當就診者情況不容許如此全面、系統的檢查時,可重點檢查,待病情好轉後,再補充檢查。

  利用不同原理對身體各部進行檢查的新技術,如纖維光束內窺鏡檢查術、計算機 X線體層攝影術、閃爍顯像術和超聲顯像技術等不斷出現,但都是在體格檢查的基礎上選用的,體格檢查仍然是任何其他檢查法所不能取代的,醫生都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