絛蟲的成蟲或幼蟲寄生於人體而引起的疾病。人可為某些絛蟲(如牛帶絛蟲、膜殼絛蟲等)的終寄主,亦可為某些絛蟲(如棘球絛蟲)的中間寄主。對豬帶絛蟲則既是終寄主又是中間寄主。絛蟲成蟲寄生於人體小腸,可引起消化道癥狀。幼蟲寄生於皮下組織或肌肉等外(如曼氏裂頭蚴或豬囊尾蚴寄生於皮下、肌肉)則癥狀可輕微,若寄生於重要臟器(如曼氏裂頭蚴或豬囊尾蚴寄生於眼、腦或棘球蚴寄生於肝、肺、腦)則可致嚴重癥狀。治療包括手術及化療,針對絛蟲種類及寄生部位而定。

  病原學 絳蟲背腹扁平,無體腔及消化器官,經體壁吸收營養,絕大多數雌雄同體,營寄生生活。在分類上屬扁形動物門,絳蟲綱。絳蟲綱又分為單節亞綱及多節亞綱。單節亞綱體不分節,無明顯的固著器官,寄生於魚類。僅多節亞綱有寄生於人體的種類;多節亞綱成蟲體多分節,頭節具固著器官,鉤胚(蟲卵中孕育的第一期幼蟲)具6個鉤。多節亞綱的成蟲呈帶狀,由頭節、頸和鏈體組成,長度自數毫米至數米。頭節小,用吸盤或溝槽吸附於寄主腸壁。頸部更細更短,不分節,有很強的生長能力,能向後不斷生出節片。頸後的帶狀部分稱為鏈體,由數個至數千個節片組成。緊接頸部的節片較小,生殖器官未發育成熟,稱為未成熟節片;越往後的節片越大,內部器官漸趨成熟,是為成熟節片(成節)。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發育成熟,均開口於生殖腔,以生殖孔與外界相通。交配受精可在同節內、同個體不同節片間或兩個個體的節片間進行。鏈體後部的節片,子宮內充滿蟲卵,稱為孕節(妊娠節片)。多節亞綱可分為12個目,寄生人體者屬假葉目及圓葉目。假葉目的孕節一般不脫落。圓葉目的孕節以單一或多節片不斷自鏈體脫落,新的未成熟節片不斷自頸部產生。假葉目頭節背腹兩側有溝槽,用作固著器官;子宮有子宮孔,開口於節片腹面,蟲卵由此排出;蟲卵須在水中方能發育;發育過程多需兩個中間寄主,寄生人體的假葉目絳蟲屬裂頭科,如闊節裂頭絳蟲、曼氏迭宮絳蟲。圓葉目以頭節的吸盤為固著器官,無子宮孔,卵隨孕節從鏈體脫落,與寄主糞便一同排出體外;生活史中通常需一個中間寄主,如帶絳蟲、膜殼絳蟲。

  絳蟲的發育過程分卵、幼蟲和成蟲三個階段。生活史均需1~2個中間寄主。在中間寄主體內寄生的各期總稱為中絳期(或稱續絳期)。假葉目的蟲卵有蓋,適於在水中孵化。絳蟲的卵中孕育的第一期幼蟲稱為鉤胚,具6個小鉤。但以後的發育在假葉目和圓葉目很不相同,假葉目絳蟲的卵自子宮孔排出,隨寄主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孵出體覆一層纖毛、具6個鉤的圓球形幼蟲──鉤毛蚴(鉤球蚴)。鉤毛蚴在水中遊泳,若為第一中間寄主甲殼綱節肢動物(如劍水蚤)吞食,即在其血腔中發育為原尾蚴。原尾蚴為橢圓形,後端有小尾球,上面仍保留6個鉤。若第一中間寄主為第二中間寄主(魚、蛙或其他水生脊椎動物)所食,原尾蚴即在其體腔或肌肉內發育為裂頭蚴(又稱實尾蚴)。裂頭蚴為帶狀,無尾無鉤,已具成蟲外形,但不分節。如第二中間寄主為終寄主(如鳥類、哺乳動物)所食,裂頭蚴即在其腔內發育為成蟲。若第二中間寄主為非正常寄主──動物所食,裂頭蚴可進入此寄主(稱轉續寄主)肌肉皮下等處寄生,但不能發育為成蟲。若轉續寄主又為終寄主所食,裂頭蚴又繼續發育。圓葉目絳蟲的蟲卵在子宮內發育,內含鉤胚。圓葉目無子宮孔,蟲卵隨孕節脫離鏈體,隨寄主糞便排到外界。卵中成熟的六鉤蚴在外界並不孵化,僅於被中間寄主吞食後方在其消化道中孵出,並在中間寄主體內發育為囊尾蚴或似囊尾蚴。囊尾蚴見於帶絳蟲科,寄生於哺乳動物,俗稱囊蟲,為半透明小囊狀,中充液體,如豬帶絳蟲和牛帶絳蟲的幼蟲。絳蟲的幼蟲尚有:①棘球蚴,又稱包蟲,見於棘球絳蟲屬。單房棘球蚴形大,會通過出芽進行無性生殖;內壁生出多數頭節樣的原頭蚴和育囊(生發囊)。多房棘球蚴僅見於多房棘球絳蟲,其棘球蚴由許多小囊泡組成,呈海綿狀。②多頭蚴,囊尾蚴的生發層生出多個頭節(原頭蚴)。似囊尾蚴寄生於甲殼綱、昆蟲綱動物體內,形小,前端為一小囊,囊內有頭節,後端為實心的尾狀結構,其上仍保留來自六鉤蚴的小鉤,如膜殼絳蟲。微小膜殼絳蟲的孕節在寄主腸內被消化,蟲卵釋出,六鉤蚴孵出,可鉆入寄主小腸絨毛,發育為囊尾蚴,囊尾蚴又鉆入回腸腔發育為成蟲,生活史隻需一個寄主,是唯一能在終寄主體內增殖並自身感染的絳蟲。

  發病和臨床表現 絳蟲成蟲寄生於人體小腸內,並從中攝取大量的營養物質;頭節和小鉤吸附於腸壁可導致腸粘膜損傷;蟲體釋出的代謝產物被人體吸收;以上幾方面綜合作用即可使人體致病。多數病例無明顯癥狀,少數病例可表現腹部不適、腹痛、消化不良、腹泄和便秘等。絳蟲幼蟲的寄生常引起嚴重後果,若囊尾蚴和棘球蚴寄生於眼、腦、肝等重要器官,則引起嚴重損害及相應的臨床癥狀。若棘球蚴破裂,囊液進入組織可誘發變態反應而致休克,甚至死亡。

  診斷和治療 對成蟲寄生,主要根據從患者糞便中檢出蟲卵或妊娠節片而確診。對組織或臟器內的幼蟲寄生,可參考臨床癥狀進行診斷。皮內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免疫電泳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也可用作輔助診斷。過去用綿馬油樹脂、四氯化碳、四氯乙烯、六烷雷瑣辛等驅絳,但因毒性大,現已不用。阿的平尚有應用者。現在治療常用檳榔、南瓜子聯合療法及滅絳靈、硫雙二氯酚、甲苯咪唑、吡喹酮等驅蟲藥。滅絳靈對帶絳蟲、膜殼絳蟲、闊節裂頭絳蟲甚有效,副作用小。為防腦內囊尾蚴死亡後引起過敏反應,可加用皮質激素。驅絳蟲藥多在小腸中與絳蟲接觸,麻痹或破壞蟲體,服藥前夜最好禁食或少食,次晨空腹服藥。服藥24小時後留大便,檢查頭節以確定療效。吡喹酮對囊尾蚴有效,也能殺死包蟲囊腫的原頭節。3個月內糞便檢查陰性,可謂奏效。對適於手術治療的病人也可以摘除蟲體或切除致病的器官和組織。

  預防 ①普查普治,及時治療患者,以消滅傳染源。②註意個人衛生,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肉類、魚類。不飲生水以防感染。③加強肉類檢查,嚴禁出售含有囊尾蚴的豬、牛肉。④搞好環境衛生,改進豬的建圈飼養方法及防鼠、滅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