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芽孢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原系草食動物(羊、牛、馬、駱駝)的傳染病,人因接觸此類病畜及其產品或食入病畜的肉類而受染,故為人畜共患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皮膚潰瘍及特異性黑痂,周圍組織廣泛水腫,偶可致肺、腸和腦膜的急性感染,並且伴發敗血癥。本病因典型皮膚炭疽的黑痂而得名。主要傳染源是病畜、死畜及炭疽桿菌污染的製品,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有傳染性。其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破損的皮膚粘膜直接接觸病畜及其皮毛與製品(皮膚炭疽),吸入帶有芽孢的塵埃(肺炭疽)或進食未煮煮熟的被污染的肉食、乳類、水等(腸炭疽)。本病遍佈於世界各地,男女老幼皆可發病,但青壯年的農牧民、獸醫、屠宰場工人、皮毛加工廠工人接觸污染物機會多,發病率較高。夏季衣著少,皮膚多暴露,且皮毛染菌率較高,故皮膚炭疽以夏季較多。衛生防疫工作開展後發病率已逐漸下降。本病預後與臨床類型、治療及時與否有關,皮膚炭疽預後較好,經抗菌藥物治療後病死率約為1~2%;而肺炭疽、腸炭疽、炭疽桿菌腦膜炎等由於病情發展迅速,早期確診困難,故病死率可達90%以上。

  病原學 炭疽芽孢桿菌簡稱炭疽桿菌,革蘭氏染色陽性,二端平削而粗短,排列成鏈,似竹節狀,在人體內有莢膜形成,在體外不適宜的條件下可形成芽孢,芽孢對熱、化學制劑和自然環境具強大抵抗力,在土壤中可活數十年;而炭疽桿菌繁殖體對日光、熱和普通消毒劑均敏感。本菌的致病力主要與其產生的毒素有關,可引起水腫、出血、中毒性休克;莢膜抗原對保護細菌不被吞噬細胞吞噬,也有一定作用。

  臨床表現 炭疽桿菌從損傷的皮膚、胃腸道及呼吸道粘膜進入人體,首先在局部大量繁殖,一般經1~3日發病,根據感染途徑及部位的不同,可分為:

  ①皮膚炭疽。最為多見,占炭疽病患者的95%以上。病變多見於面、頸、肩、手等暴露部位。開始時病菌侵入處有輕度發癢,毒素致組織出血性浸潤、壞死和水腫,出現一個小丘疹或斑疹,次日頂部出現水皰,周圍繞以紅暈區,第3~4日中心區呈出血性壞死,周圍有成群的水皰,水腫區繼續擴大;第5~7日壞死區破潰成潰瘍,其上有黑痂,潰瘍或黑痂直徑約1~5cm,水腫區直徑可達10~20cm。末梢神經的敏感性因毒素作用而降低,故局部疼痛不顯著。除繼發感染外,並不化膿。細菌沿淋巴系統散播,局部淋巴結常腫大、輕壓痛。病程中可有中等度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少數患者病變發生於眼瞼、頸、大腿等組織松弛處,局部呈大片水腫,腫脹明顯,迅速擴展而形成大塊壞死,但無明顯水皰。全身癥狀如高熱、頭痛、惡心、嘔吐等明顯,病情危重。如果病菌進入血流則產生敗血癥,並繼發肺炎及腦膜炎。

  ②腸炭疽。主要由於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類而引起。偶可因飲進染菌的水或奶類而發病。病菌致腸出血性浸潤病灶,周圍腸壁水腫,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癥狀輕重甚不一致,有的似急性胃腸炎,潛伏期較短,同時進食未煮熟病畜肉類者可相繼發病,表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大便中無血,裡急後重不著,絕大部分患者於數日內可恢復。另一部分病例似急腹癥,表現嘔吐頻繁、腹瀉、血水樣便、腹脹、腹痛、腹部壓痛及腹膜刺激征,常並發敗血癥。由於大量毒素入血,全身中毒癥狀嚴重。毒素可直接損傷微血管的內皮細胞,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病人有效血容量不足,微循環灌註量明顯減少,血液呈高凝狀態;粗大的炭疽桿菌本身可堵塞毛細血管,致使組織缺血、缺氧和微循環內血栓形成,引起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和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③肺炭疽。起病急驟,進展迅速,有寒戰、高熱、咳嗽、血樣痰、胸痛、氣促、發紺、呼吸窘迫等癥狀,常伴有敗血癥、腦膜炎,病情甚為危重。

  ④炭疽性腦膜炎。多為繼發性,原發性偶見。起病急,劇烈頭痛、嘔吐、昏迷、抽搐,病情發展極為迅速。患者常因未能及時治療而死亡。

  診斷 流行地區、職業、接觸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典型的皮膚炭疽特點是重要依據,確診有賴於細菌學檢查及血清學檢查。

  治療 青黴素 G有特效,紅黴素、四環素、氯黴素、鏈黴素亦有良好效果。皮膚病灶應保持創面清潔,用1:2000高錳酸鉀溶液洗滌,可敷以無刺激性的抗生素軟膏;切忌摸弄,更不宜手術切開,以防止感染擴散而發生敗血癥。為控制局部水腫的發展及減輕毒血癥癥狀,靜脈滴註小量氫化可的松有一定效果。

  預防 嚴格管理傳染源,隔離患者至傷口痊愈、痂皮脫落或癥狀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養兩次陰性;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及排泌物分別以煮沸、曝曬、高壓蒸氣或20%漂白粉澄清液消毒;對可疑染菌的皮毛應予消毒處理;皮毛加工廠工人在工作時應穿工作服、戴口罩及手套;改善工廠通風及除塵設備,對疫區群眾,畜產品收購、加工及屠宰業工作人員加強宣傳,防止手、臉、頸皮膚受損,每年接種炭疽桿菌減毒活菌苗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