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液滲透壓降低至280mOsm/L以下的現象,簡稱低張,又稱低滲血癥。正常人體能保持體液滲透壓在(280~320mmol/L)280~320mOsm/L範圍內。當身體丟失溶質過多或攝水過多,超過機體調節能力時,即致體液張力減低。細胞內液滲透壓相對較穩定,細胞外液由於不斷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其滲透壓較易發生變化。當細胞外液低張時,水由細胞外進入細胞內,直至內外液滲透壓達平衡。結果細胞內發生水腫,細胞外液有所減少。Na+是細胞外液的主要要陽離子,Na+和相應的陰離子(HCO3-Cl-)的滲透濃度,占細胞外液總張力的95%,因此體液張力減低必伴低鈉血癥;低鈉血癥除個別情況外,也均表明體液低張。

  細胞外液可分為組織間液與血液二個區。血漿區的血漿蛋白,分子量較大,不能外滲至組織間液,其他溶質與水均可在二區間互相自由通透。因此血漿蛋白就成為維持血漿滲透壓及其容量的主要溶質。當血漿蛋白由於營養不良、腎病綜合征或肝合成減少等原因而降低時,可使血漿區滲透壓降低,為瞭維持滲透平衡,水由血漿區流向組織間液,結果是引起血容量減少及組織間液發生水腫,即營養不良性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