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管在通向體外以前出現的異常漏口。此時腸內容物溢出至腸管外。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瘺管形成,瘺管的另一端必須與另一空間相通。若另一端開口於腹壁,則稱為外瘺;若通向另一段腸管或其他空腔臟器,則稱為內瘺。外瘺較內瘺多見。外瘺表現為腹部傷口或竇道有腸內容物溢出。若瘺口位於上部腸管,大量消化液流失並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可導致嚴重的脫水和電解質失衡,病人可能因營養不良消耗而死亡。位於下部消化道的外瘺,如回腸末端或結腸的外瘺,雖有糞便樣液體流出,但不致引起死亡。內瘺的癥狀往往往不明顯,也可因內瘺的部位而出現不同的癥狀。

  腸管外瘺 形成原因有以下幾種:①腹部手術是最常見的原因。腸吻合手術後若吻合口血循環欠佳或感染,會因愈合不良而發生瘺。手術分離腸粘連,造成腸壁損傷,或雖經修補破口或創面,但因腸管局部組織不健康而未能愈合。腸內容物由瘺口溢出後,經過腹膜炎階段,感染逐漸限局,腸管瘺口沿原引流通道或自行穿破腹壁切口與體外相通,形成外瘺。②閉合性或開放性腹部損傷,均可傷及腸管,雖經手術縫合,因污染嚴重,有發生瘺的可能。③各種原因引起腹腔感染或膿腫形成,經引流後,雖然當時並無腸瘺,但在以後的換藥或擴創的過程中,腸管因感染或損傷甚至引流管的壓迫而造成瘺。④腸管本身有病變,如結核、腫瘤、局限性腸炎、放線菌病等,可以自行形成腸瘺。⑤永久性腸造瘺術如結腸造瘺或回腸造瘺不屬於此處所講的外瘺,但某些暫時性的腸造瘺如空腸或回腸吊置造瘺,目的是灌飼營養液或減壓,拔除後應能自行愈合,若長期不愈,也應視為腸外瘺。

  外瘺形成後,多數可在半年內愈合,若經久不愈,可能存在以下原因;①瘺口較大,腸粘膜外翻成為唇狀,則無愈合的可能。②瘺口的遠側腸管有梗阻,瘺口成為梗阻近側腸管的引流和減壓的通道,勢必不能愈合。③瘺口處的腸管有病變,如結核、腫瘤、非特異性炎癥等,則很難愈合。④瘺管過長並有曲折,或與膿腔相通而引流不暢,以及瘺管附近有異物存留,都會影響外瘺的愈合。

  腸管外瘺可發生於腸管任何部位,瘺管內口和外口一般各有一個,偶有多個瘺口存在,而且內口和外口的數目也不一定相等。瘺口位置越高,危害性就越大。十二指腸瘺和高位空腸瘺有大量腸液外流,造成嚴重的水分和電解質丟失,使病人很快發生衰竭,同時漏出的腸液中含有各種消化酶,對瘺管周圍的組織和皮膚有消化和腐蝕作用,使瘺管和外口逐漸擴大,並容易造成感染擴散。若瘺管靠近較大的血管或術中結紮的血管斷端,還可導致大出血。低位腸瘺,特別是回腸末端或結腸的外瘺,對全身和局部影響較小,但糞便不時外溢,也給病人帶來痛苦和不便。

  鋇餐全消化道造影或經瘺口註入造影劑有助於瞭解腸管外瘺的具體部位。

  對腸管外瘺均應爭取其自行愈合。對高位腸瘺除瞭保持局部引流通暢或使用持續負壓吸引外,還應註意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給予全胃腸道外營養。因病人常不具備手術條件,處理很困難,死亡率較高。病情穩定的高位腸瘺或一般低位腸瘺,也可試行用乳膠片或沙漏形氣囊堵塞,促使瘺管愈合。經久不愈的外瘺需手術治療,修補腸管的瘺口或將受累腸管切除。

  腸管內瘺 發生原因和外瘺相同,隻是腸管的瘺口直接或經過一段瘺管與另一段腸管或其他鄰近的空腔臟器如陰道、膽囊、膀胱等相通。有時膽囊或膽總管結石也可穿破十二指腸形成內瘺。腸管之間的內瘺較多見,若其間的腸襻較短,常無癥狀。若形成瘺的兩段腸管相距很遠時,例如空腸與回腸末端之間或近端回腸與結腸之間發生內瘺,則近側腸管內容物經短路進入下段腸管,導致腹瀉、營養不良或體重減輕。腸管與其他空腔臟器相通時,一般都會引起感染的癥狀如膽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或者由陰道排出腸內容物。有癥狀的腸管內瘺(除非是晚期腫瘤)均可考慮手術治療。內瘺的術前定位較困難,也因常有嚴重粘連而增加瞭手術的難度。手術原則仍然是切除病損的腸段或封閉各自的瘺口。若其他空腔臟器受累則應充分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