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最常見的功能性疾病,其特點是腸壁無結構上的炎癥病理改變,但整個腸道對各種刺激的生理反應有反常的現象;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便秘、腹瀉及腹瀉與便秘交替,有時糞便中含有大量粘液。本病雖然不屬於腸道器質性病變,但在嚴重時可以影響病人的生活和工作,一般不危及生命。由於本病無特徵性的病理改變,缺乏客觀的檢查指標,因此,發病率無可靠的統計。一般多見於成人,在20~50歲之間發病,50歲以後首次發病極少。男性略多於女性。經綜合性的治療,大部分病例可以緩解,但仍可複復發。

  病因和發病機理 尚未完全明確。精神因素在本病的發生和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病人精神狀態的變化往往引起疾病的發作或加重,如過度勞累、情緒緊張、傢庭糾紛、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等均可幹擾高級神經的正常活動,影響植物神經功能,引起腸道的功能紊亂。此外,飲食不節、食物過敏、氣候變化、腸道感染、外科手術等均可構成本病的不良刺激因素,起到誘發或加重癥狀的作用,這可能是由於上述刺激改變瞭腸道的反應性所致。

  臨床表現 本病的病程呈慢性或反復性發作。其中以結腸運動功能障礙為主但功能障礙可能不限於結腸,也有小腸功能障礙。病人表現陣發性腸絞痛。腹痛的發作和持續時間常不規則,一般多在進食後或冷飲後發作或加重,排便、排氣或腹部熱敷後緩解。腹痛在夜間熟睡時極少發作。疼痛部位主要在右下腹,少數位於臍旁或其他部位。結腸痙攣時,腸推進性蠕動減弱,多引起便秘,同時伴有腹脹及頻繁的排氣。少數病人由於結腸分泌功能障礙引起經常或間歇的腹瀉,便意很急,多在早晚餐前後發生,夜間少見。糞呈糊狀,含有大量粘液。若結腸的運動功能及分泌功能均發生障礙時,便秘和腹瀉不規則地間歇交替。此外,患者常有上腹部飽滿、厭食、惡心等消化不良的癥狀和心跳、氣短、胸悶、面紅、手足多汗等植物神經調節不平衡的表現。雖然腹痛和腹瀉等癥狀嚴重地影響勞動與生活,但病人一般並無體重減輕和脫水現象。

  診斷 腸道激惹綜合征是由腸道功能失調和全身表現構成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臨床表現比較復雜,但沒有特異性,缺乏可靠的檢查診斷指標,因此,在沒有充分排除腸道器質性疾病之前診斷比較困難,應該十分慎重,切忌草率武斷。要詳盡地聽取和分析病人對疾病的訴述,仔細地進行體格檢查,根據病情,選做糞便化驗、腸道X射線、內窺鏡等檢查,在確實排除瞭腸道各種器質性疾病之後,方可考慮有腸道激惹綜合征的可能性。在擬診本病之後,還應密切隨訪、復查,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後才能肯定診斷。在診斷本病的過程中應註意與以下器質性疾病鑒別,如潰瘍性結腸炎、節段性回腸炎、腸道腫瘤、腸道息肉癥、腸道憩室、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膽道及胰腺疾病、慢性鉛中毒等。

  治療 本病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不能單純依賴藥物或其他某種方法達到治愈的目的,應采取綜合性的治療措施。讓病人瞭解本病的基本知識,消除思想顧慮和恐懼心理,提高對疾病治愈的信心。鼓勵病人參加適當的體育運動,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增強體質。在藥物治療上,可以針對不同的臨床癥狀,給予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