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口服、註射或皮膚粘膜直接用藥而引起的皮膚粘膜急性炎癥,又稱藥物性皮炎。其特點為,在使用某種藥物後,突然發生皮疹,除固定性紅斑型外,一般分佈為全身性、對稱性、廣泛性,由面頸部迅速向軀幹、四肢發展。治療原則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

  本病在中醫文獻中屬“藥毒”範圍。隋代《諸病源候論》、唐代《千金要方》 等書中均有“解諸藥毒篇”,但未見到具體描述藥疹的癥狀。

  病因 藥疹多由稟賦不耐,毒邪內侵所致。引起本病的常見西藥有止痛退熱劑、磺胺類、抗生素、安眠藥等。由中草藥引起的較為少見,但有增加的趨勢。常見的有紅升丹、輕粉、朱砂、雄黃、砒霜、蟾酥、川烏、草烏等的外用或內服;中成藥有消炎丸、活血止痛散、雲南白藥、六神丸等;註射劑有穿心蓮、黃連素、大青葉、地龍、當歸、柴胡等。

  臨床表現 藥疹都有一定的潛伏期,內服藥引起者,第一次多在5~20天內發生,重復用藥常在24小時內發病。發疹前多有先驅癥狀,如形寒發熱,頭痛骨楚,便幹溲赤,發疹後苔薄黃、脈滑數等。皮損形態多種多樣。同一藥物,不同的患者使用,表現不同;而不同的藥物又可引起相同的皮疹。臨床常見類型有:①蕁麻疹樣型。呈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的風疹塊,自覺刺癢。若由痢特靈藥物引起,則有發熱,面部浮腫明顯,有大片水腫性紅斑或水皰,持續時間較長,甚至發生喉頭水腫而引起呼吸困難。②多形性紅斑樣型。有紅斑、丘疹、風團、水皰等。典型者,在紫紅色的斑片上發生水皰,周圍顏色鮮紅。嚴重者有高熱等全身癥狀。若是兒童,可並發支氣管炎、肺炎,胸腔積液;眼損害可導致目盲;腎損害可引起腎炎、腎功能衰竭等。③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型。皮膚鮮紅灼熱,主要為針尖到米粒大小的丘疹或斑丘疹,散在或密集成片。以軀幹為主,也可擴展到四肢,多有劇烈的瘙癢。④固定性紅斑型。好發於口腔粘膜、唇緣、陰部、手足背等處。皮疹具有固定性的特點,即第一次發疹後,再服同一藥物過敏,即在原處復發,且有擴大和增多的趨向。損害呈圓形、橢圓形水腫性鮮紅或紫紅色邊界清楚的斑片,其上有大小不等的水皰。發於陰部的水皰易破、糜爛、流滋,數日後結痂,逐漸消退,遺留紫黑色的色素沉著,可持續數月或一年以上。⑤大皰性表皮松解型。較少見,病情嚴重。起病很急,常一兩日遍佈全身。皮疹初為鮮紅或紫色斑片,很快起皰呈棕褐色,迅速形成松弛性的表皮松解,易擦破,創面如牛肉樣紅色。口腔、眼、陰部同時累及。心、肝、腎均可有損傷。皮疹常二周後開始消退,重型在10~14日左右死亡。⑥剝脫性皮炎型。少見,病情嚴重。起病較急,呈進行性加劇。初起一片或數片皮膚潮紅,迅速擴展到全身皮膚發紅、浮腫、幹燥、裂開,有時濕潤、糜爛,滋水淋漓,結厚痂,有特殊的臭味。重者口腔粘膜糜爛,毛發、指(趾)甲脫落。好轉時紅腫消退,廣泛脫屑,以後鱗屑減少而痊愈。有內臟損傷和明顯的全身癥狀。⑦濕疹皮炎型。少見,以多形性損害為主,有紅斑、丘皰疹、水皰、糜爛、流滋,伴劇癢、發熱等癥狀。

  辨治 藥疹可分以下證型:①風熱證。相當於麻疹樣、猩紅熱樣或蕁麻疹型的初起期。證見皮損來勢快,焮熱作癢,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咳嗽,苔薄黃,脈浮數等。治宜祛風清熱,用消風散加減。②濕熱證。相當於濕疹皮炎型,發生於陰部和下肢的固定性紅斑。證見皮損潮紅、糜爛、流滋,伴胸悶納呆,大便幹結或溏薄,小便短少,苔薄黃,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用萆薢滲濕湯加減。③血熱證。相當於多形性紅斑型、固定性紅斑型。證見紅斑鮮艷,有血皰,伴口幹,便秘,溲赤,舌紅,脈數等。治宜涼血清熱解毒,用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④火毒證。相當於大皰性表皮松解型、剝脫性皮炎型、重癥多形性紅斑型。證見皮損廣泛,侵犯粘膜,有內臟損害,全身癥狀嚴重。有寒戰,高熱,煩渴,苔黃膩,舌紅絳,脈弦滑洪數,甚至有神昏譫語,黃疸,尿血等證。治宜清營解毒、養陰泄熱,用清營湯加減。亟宜中西醫共同搶救。⑤氣陰兩傷證。為嚴重藥疹的恢復期。證見大片脫屑,神疲乏力,納呆便溏,口幹唇燥欲飲,苔剝舌紅,脈細數。治宜益氣養陰、清熱健脾和胃,用增液湯合益胃湯加減。

  外治:①小范圍皮損用三黃洗劑外搽;皮損廣泛者,用青黛散幹撲;結痂、幹燥者,用青黛膏外塗。②剝落性皮炎型:濕爛時,全身用青黛散麻油調塗,一日二、三次;脫屑時用麻油塗之,保護皮膚;有厚痂用麻油輕柔揩之。

  護理與預防 ①皮損忌用水洗及搔抓;②多飲開水,忌食魚腥蟹蝦;③在用藥過程中,有紅斑、瘙癢等可疑癥狀出現,應立即停用可疑藥物;④發生藥疹後,以後應禁用致敏藥物,發給病人藥物禁忌卡,並在病歷上註明對何種藥物有過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