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法中特殊的治法。升陽法用於治療脾氣虛弱,不能升清甚或脾氣下陷證的方法。“升”即升提的意思。“陽”這裏是指脾主升清的功能。

  升陽法是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傢李杲首先提出的。在他所著的《脾胃論》一書中對升陽法的運用作瞭詳細的論述。後世醫傢明代的張景嶽,清代的傅青主,近代的張錫純等對本法的臨床運用也有所發展。

  脾是飲食水穀代謝的重要臟器,主運化,主升清。即將由胃所受納、腐熟的水穀的精微物質吸收收並輸送到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賴以營養。這一過程是靠脾氣上升將水谷精微物質首先輸送到肺,然後再由肺敷佈周身。脾的這一功能稱為升清。脾氣虛弱,不能升清,水谷代謝發生障礙,就會導致清氣不升或脾氣下陷的各種病證。升陽法能使脾氣健旺,恢復脾的運化及升清的功能,治療清氣不升或脾氣下陷的各種病證。

  升陽法臨床主治的病證除脾氣虛弱的一般癥狀如倦怠乏力,不思飲食等外,還有因脾氣虛弱引起的氣虛發熱;因脾氣不升,肺失所養引起的少氣懶言,汗出氣喘等癥;頭及耳目失榮引起的頭痛,頭暈,目眩,耳鳴等癥;因脾氣下陷引起的久瀉,久痢,久瘧,脫肛,以及婦女帶下、崩漏、子宮脫垂等癥。臟器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也可用升陽法治療。

  升陽法的代表方劑是補中益氣湯。升陽的方劑和一般補脾的方劑在藥物組成上的區別是:一般補脾的方劑是以補益脾氣的藥物如人參、黨參、黃芪、白術等為主組成,具有升陽作用的方劑,常需在補益脾氣的藥物基礎上配伍具有升提作用的藥物如升麻、柴胡等。張景嶽治療血崩血脫的舉元煎,傅青主治療帶下的完帶湯,張錫純治療氣短氣喘的升陷湯,均是具有升陽作用的方劑。

  臨床上應註意:肝火上炎,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頭暈,耳鳴,目眩;濕熱邪氣引起的泄瀉,痢疾,帶下;血熱迫血妄行引起的崩漏等,皆非本法所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