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欲、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源流 健康、長壽是人類自古以來所追求的重要目標,而大自然中日月經天,億萬斯年不改的現象,啟發人們效法自然,返回自然,希望用仿效自然的辦法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內經》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又又說“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這種期望雖然難以實現,但追求長壽卻大有人在,漢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明確提出瞭運用醫藥的辦法進行養生的觀點。華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戲是導引練形以養生的早期重要記載,而華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葉青粘散則是延年益壽方劑的早期記載,可知華佗在養生的研究上有相當的造詣。以恬淡虛無為主導的精神養生或精神調養,主於老莊之學,與儒傢有異,後世亦主要發展於佛、道兩傢,這與兩傢倡導脫離紅塵,斬斷世緣,清靜無為以修煉長生的主張分不開,而這種思想也正是氣功修煉的重要前提。至於儒傢的氣功,則主張以無私無畏的浩然正氣為根本,即孟子所說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後世傳習甚少,故而氣功亦以此兩傢為主,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更被視為氣功學術的經典性作品,其地位幾與老莊相並列。至晉隋時期,礦物藥養生達到頂點,服食五石散幾乎成瞭當時士大夫階層的時髦,流傳既廣,遺禍亦烈,傷身、殞命者比比,這從隋代《諸病源候論》有關記載中可以想見。唐以後,衰而未絕,帝王豪門因之亡命者代有記述。房中術則在秦漢以前似乎較為開放,這從古時記述中及晚近出土的馬王堆漢墓的殘存帛書中可以看出,宋以後可能由於程朱理學的發展及影響,對性及性生活的封建觀念、壓抑排斥性看法日趨嚴重,壓力日增,談房中術者不被采錄,或視為禁書而遭封刪,故流傳後世者極少。辟谷養生術自創立至於今也逾千載以上,代有流傳,隻因遵行不易,須與坐禪等功法相輔而行,一般人難於施行和接受,因而始終沒有較大的發展,僅局限於佛、道教的少數流派中傳播。與此相反,不禁食的飲食調攝養生法則因符合上下各層尤其是上層社會的需要,故日漸發展,代代深入。四時調攝養生、環境養生等則日積月累,漸趨深入。

  近來國內外對養生學的研究日趨活躍,國外重點在於理論及實驗室的探究,探索衰老的形成原因,可分為生物自身的內在決定與生物生存過程中的錯誤或有害積累兩大類說法;國內則重點在於理論整理,對抗衰老的各種具體方法的探索,側重不同。

  文獻 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註,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傢,諸子百傢均有所探討。中國現存養生類著作約數百種,這不包括涉及養生內容但並非養生專著的書籍。養生書籍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以及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概而不精,有助於瞭解養生理論,指導人們進行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恒言》等。

  食養類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澀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地理方域等的關系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辟谷等內容。如元代忽思慧著 《飲膳正要》、道藏精華錄收載(著者佚名)《服氣長生辟谷法》、清代簡緣老人著《節飲集說》。

  導引類 主要從論述氣功、導引練形的理論及具體方法上闡明祛病保身、益壽延年之道,內容包括各種門派、形式的氣功,各種導引練形(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著述。如後人從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輯出、編著的《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明代朱權著《臞仙神隱》、清代馬齊著《陸地仙經》、以及明代袁黃的《靜坐要訣》、南北朝達摩祖師的《易筋經》、清代婁傑的《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等。

  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制丹藥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藥物的復雜燒煉過程制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幻境,但卻也得到瞭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藥,開人類化學之先河。療疾者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臨床已有定論。這類著作主要收藏於道傢的匯編類道書《道藏》中,如宋代吳悮著《丹房須知》、金陵子著《龍虎還丹訣》以及著者佚名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本類煉丹術最早最著名的傳世者是晉代葛洪著《抱樸子》。

  目的要求 養生的目的就是要延年益壽,康健無疾。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嬰幼丁壯老邁,一息尚存,均要養生,且養生的要求亦因其情況不同而異。

  對壽命的要求 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大致的正常壽命,蜉遊之短,靈龜之長,物種使然。人類正常壽命有多長,說法不一。據《內經》記載,除掉去世離俗、積精全神的真人、至人壽無窮期,與天地永在外(這已歸於道傢的幻想),世人的正常壽命應達百歲,與現代對人壽命的認識基本一致,但至今隻有少數壽星可以達到。現今世界上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傢尚不能逾80歲,可見養生確是全人類面臨的一大課題。

  對健康的要求 健康包括體質與精神兩個方面,當今有植物人、白癡呆傻等,其身體的生機可能正常,而神識缺如,失去瞭人為萬物之靈的特征和自我生存的能力。另有羸弱病殘,衰頹老邁,輾轉不離床褥而兼呈聾、盲、失語須人照料方能生活者亦不算達到瞭養生的要求,必須是活動自如,視聽不衰、神智正常,即《內經》所謂“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才算達到瞭養生對健康的要求。健康長壽才是養生的真正標準。

  不同年齡的養生要求 ①胎兒期。依於母體,長於子宮,亦能感受外界及母體自身的影響,此期養生又稱胎教。各種要求均對母體,以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諸如行動穩重,食飲豐富平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聞惡聲,目不睹惡事,睡眠充足,節制房事等。②嬰兒期。已離母體,哺乳賴母。此期為稚嫩之時,體氣未充,神氣未定,易飽易饑易驚,病則傳變迅速,故此期養生在於母子同養,養母以防止母病及子,養子以保證其各種需求,適其寒溫,多見風日,養料充足,使嬰兒發育結實、穩定。③青幼期。此期已完全脫離母體,養生主要在於自身,但又須父母的指導和關懷,此期特點是生長迅速,智力、體力大增,生殖力亦漸成熟,是精神與形體變化最烈的時期。精神方面應對其和藹,關懷、指導其明事理、辨善惡,失教將導致性格孤僻、行為怪誕,甚至為害社會;身體方面倡雜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腳勤快,急公好義,要充分保證其成長發育的營養需要,避免發育遲緩、發育不良等。④壯年期。此期為人智力體力的頂峰前後,達到肌肉隆盛、筋骨勁強、精力充沛的最佳時期,但也是自頂峰回落,開始走向衰老的時期。常由於自恃盛年,飲食勞逸皆失節制,當時不覺,實際體質已損,邁入暮年後迅速衰老,故而此階段的養生重在於保持,雖精力盛壯但不做竭力之事,不任徹夜之勞,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動靜結合,把體力精力保持在旺盛的水平,可延長青春,延緩衰老。⑤老年期。生命的最後階段,人之衰老為自然規律,故精神上要放得開。此期人生大事多已瞭卻,心無羈絆,悠遊自得,訪友話舊,尋芳踏春,琴棋書畫,花鳥蟲魚,一憑己性為取舍,註意起居規律,食飲適宜,鍛煉有常,使陰陽平衡,氣血順暢,精氣神保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老而不衰,力爭在正常狀態下接近、達到壽命的終點。

  理論 養生的理論均從維持人的正常狀態出發,把減少消耗、加強再生、保證通暢、維持穩定作為重要的著眼環節,主要強調如下幾點。

  調和陰陽 《內經》說“生之本,本於陰陽”,又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所以,調和陰陽,使其陰平陽秘,則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得保健康,調和之道,不妄耗以保持,順時以養陽,調味以養陰,使陽氣固密,陰氣靜守,達到內實外密,健康有壽。

  流通氣血 氣由血化,血隨氣行,二者相伴,貫通周身,熏濡百節,流通則生機正常,滯塞則淤結生病。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形體動作促進氣血流行,即華佗授弟子五禽戲時所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勞動則氣血周流,比於流水不腐的意思。二是以意念來導引氣的運行,氣行則血行,身體雖或動或止,但氣血之流通,經絡之舒暢是一樣的,此即氣功吐納之術。二者均是通過氣血流通而養生。

  培補精氣 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於父母,藏於腎,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後天之精由生化而來,亦藏於腎。故精乃陰氣之本源,精盛則本壯,氣化之源旺故生氣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動無不須消耗陰精,故而用藥食培補精氣,補精以滋源,補氣以助化精,延年之藥食雖多,而不外乎培補先後天精氣之大要。

  節欲保精 七情六欲人所不免,多欲則傷精,故節減不使其過耗,多欲則化生不抵耗散,節欲則恬淡虛無以安精神,房室有節以保腎精,使精常滿盛,而體健壽延。

  陰陽采補 古人有采陰補陽之說,亦有采陽補陰之論,采補之法,首推房室,古書備載,今多不傳。現代對此多有非議。

  方法 養生方法很多,從各個角度進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頹。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卒恐而不能害。調神之法,參禪入定,或心有所持,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老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種理論,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導引養生 又稱為練形養生。導引吐納,自古即用於描述氣功及形體強身,未有細致確定的區分。這裡則專指用形體動作為主導方法的養生,說是主導,因為這種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動作的配合。這類養生術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以及被動的推拿健身等。

  食餌養生 通過控制食物的品質、數量、進食規律、以及回避有害的方面等養生,也包括餌藥養生(古稱神仙服餌)其內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療、食節、飲食禁忌及藥養等。

  保精養生 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化氣,氣生神,故精又為人之動力源泉。保精之法,開源節流。節流有二:一是養神,神安不亂,精不妄耗,清靜無為,恬愉自保。二是節房室,古人將男女好合,房事傷精看得很重,認為精生有限而性欲無節則過耗,將致疾、促壽。開源即促精生長,吸引采補。前者有食餌、藥物、修煉等可以試行,後者則主要與房中術有關。

  環境養生 人的生活,必不可免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對水土氣候、地形地貌、植被等等均有所選擇,主張在高爽、幽靜、向陽、背風、水清、林秀、草芳、便利之處結廬修養,故多以名山大川,優美僻靜處為理想,實則隻要適宜也就可以。

  與其他學術思想和學科的關系 中醫養生學的指導思想源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主旨在於效法自然,而其成功的程度亦決定其養生的效果。

  壽命的無限延長說,即源自哲學特別是老莊學說。莊子在天道篇中說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其動也天,其靜也地。陰陽是古人代指天地、代指自然變化規律的含義廣泛的用詞。《內經》在談到兩種壽無窮期的真人、至人時說他們能把握陰陽或和於陰陽,即掌握瞭自然規律,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僅能達到年百歲而動作不衰,度百歲乃去的一般符合養生之道的人也要恬淡虛無,這都是道釋二傢清虛為保、清靜無為的思想的體現。

  具體的養生原則,除瞭思想上的要求外,生活中的具體指導則包括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及行不欲離於世等,又與孔孟註意飲食的規律、數量、品質、強調精神愉快,兼善天下的積極幹預社會的主張相吻合。結合《內經》的成書年代來看,這是明顯地受到上述諸傢有關養生主張的影響,將其吸收合並到一起而成的。

  養生學與相關學科的異同:①與老年醫學:二者都有研究衰老的原因,探索延緩和控制衰老的途徑、方法,保持老年人的健康,預防老年性疾病的發生等內容;不同點在於老年醫學局限於老年這一特定的人生階段,此期間的發病、診斷、治療等等都為其研究內容,養生學則不包括治療部分,也不局限於老年這一年齡段。②與康復醫學:康復醫學特指疾病已被控制而其造成的影響尚未得到完全糾正,如病愈後衰弱體質的復壯;骨折愈後關節僵直、肌肉萎縮的恢復,腦出血停止後喪失功能的恢復;人工替代部分(如假肢等)的功能鍛煉等。其中如體質的復壯也屬於養生學的內容,而其餘的則更接近於中醫治療學的內容。至於人工肢體及其功能鍛煉,則屬於現代醫學中出現的伴生問題,古養生學中無此內容。③與預防醫學:預防醫學更重視如何預防疾病,如各種預防藥物的研制與應用,各種控制病因的手段等;而養生則也包括強身防病的內容,但卻隻是其中的部分內容,也更為廣闊,但又不如預防醫學針對性強。④與體育鍛煉:應該說,一般的體育鍛煉不問其形式和內容,都是從強身健體出發,如遊水、登山、跑馬、射箭、下棋、打拳,也均是養生的內容。但體育中的競技,則更在於勝負,在於體能的最高表現(在一定的時間、距離、范圍),已與養生目的不同,也不一定能達到長壽的目的。另外如武術、技擊等雖與太極拳相近(太極拳也列入其內),但重在打鬥,制敵取勝,是防止被武力傷害意義上的預防,而不是防止被疾病傷害意義上的預防,故而不屬於養生學的范疇。正如同弦歌自娛可以養生,但音樂戲劇不屬於養生學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