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法之一,治療胃虛證的方法。胃主受納,腐熟水穀。飲食勞倦,熱病久病之後,都可使胃受到損傷而致虛。胃虛即胃的受納及腐熟水穀的功能減弱,常見納呆食少,脘腹䐜脹、疼痛,噁心嘔吐,面色萎黃,消瘦乏力等病證。胃虛證有胃氣虛與胃陰虛。養胃法的具體運用有養胃氣與養胃陰的不同。養胃能增強胃的受納與腐熟水穀的功能,治療由胃虛所致的各種病證常用的養胃藥有人參、黨參、白術、雲苓、砂仁、沙參、麥門冬、玉竹等。

  養胃胃氣 適用於治療胃氣虛證的治法。證見納呆食少,胃脘脹滿,食後尤甚,惡心嘔吐,倦怠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病證,常用四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治療。胃氣虛證每易導致食滯不化,氣機不暢,痰濕留著等,故養胃氣常與消食、理氣、化痰祛濕法結合使用。常用香砂六君子湯或香砂養胃丸治療。

  養胃陰 適用於治療胃陰虛證的治法。證見饑不欲食,口舌幹燥,胃中熱痛,幹嘔呃逆,脘腹痞滿,大便幹結,小便短少,舌尖紅少津,脈細數等癥,常用益胃湯治療。

  飲食是人體賴以生存的條件,胃與脾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與吸收。脾胃的這一功能也稱“胃氣”,胃氣的充盛與否與人體的健康及疾病的預後至關重要。一些慢性疾病常出現胃虛證候且成為疾病的主要矛盾,臨床常需要先從養胃入手,才能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臨床註意事項 ①因濕、熱或飲食積滯所引起的胃脘脹滿,惡心嘔吐,不欲飲食,無胃虛表現者,不宜使用養胃法。②胃虛證慎用攻下藥物,以免耗傷胃氣和胃陰,加重病情。

()